·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今天是:
047.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作者:谭福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1

047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047)

东莞市中堂中学    谭福娇

 

2012年2月27日,在余老师来本校进行第二次教学指导时,我上了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的公开课。

这个课我是这样讲的:第一步用“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个历史典故导入课文,然后介绍《资治通鉴》,以及文中人物孙权、吕蒙、鲁肃。第二步学习朗读,读准字音和停顿。第三步是本课学习的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并积累相关文史知识,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成语等现象进行归类。第四步概括文章内容,把握叙事特点,掌握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第五步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风采。第六步是探讨学习文章所得的启示。最后进行小结,布置作业。

余映潮老师的评课要点是:本节课关注集体活动,调动全体同学的课堂积极性;字词落实到位;通过反复训练,能让学生较扎实地掌握所学内容;课堂有抓手,明词语、赏语言;教学手段有变化,读、品、写结合。需要优化的方面有:(一)变化活动角度。比如,不谈启示,用一句话点明哲理;字词落实可用分类法积累(语气词、成语、称呼……)。(二)增趣味。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结合余老师的点评,通过认真反思,我重新备课、上课。我是这样上课的:

第一步:用“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个历史典故导入课文,然后介绍《资治通鉴》,以及文中人物孙权、吕蒙、鲁肃。其中三个历史人物我让喜欢历史故事的学生来介绍,再由其他学生补充,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第二部:学习朗读,读准字音和停顿。老师先读,故意把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停顿读错,再让学生来纠错,学生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步是本课学习的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并积累相关文史知识,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成语等现象进行归类。由于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已经做了重点词和翻译练习,老师把重点放在归类和积累方面,主要有积累有关称呼方面的文史知识,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成语、语气词等现象进行归类。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个组分两个任务,由组长带领本组同学完成,再在班上交流分享,再评出优秀小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完成的质量也不错。

第四步:对原来的第四、五步进行了整合。只是由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就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风采。我先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人物对话用了四个惊叹号,然后设问:惊叹号表达强烈的感情,文中四处惊叹号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基本上都能分析出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语重心长的话语,传达出期待之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孙权对吕蒙的拒绝有点失望,但更语重心长。“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达了鲁肃对吕蒙变化的惊喜,和由衷的赞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达了吕蒙因为学问大增,又受人赞叹而无比自豪的情感。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这几种感情读出来,由老师和两个学生分角色读,其他同学做裁判,看谁读得好,哪里读得好。通过师生分析,让学生掌握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地方适当语气上扬或下降,句中哪些地方要适当停顿……然后让学生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最后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这三个历史名人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目的是引导学生归纳人物形象。

第五部:探讨学习文章所得的启发。针对余老师所提的建议,我改变了问题的设计。我的问题是:学习本文你一定收获了很多,请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语言说说你所获得的感悟。这个问题有点形式和语言的变化,没有了呆板的感觉,能给学生新鲜感。

    最后一步: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这个课的最精彩的细节是:在老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环节,饰吕蒙的学生读“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一句中的“乎”用了比较平而短的方式,有其他学生认为应该用比较高的语调,而且应该稍微拉长语气。两派争论不休,最后听录音范读,才确定下来。

上完这一课,我的感受很深刻。在2月27日的公开课上,由于课堂的形式比较单调,变化较少,老师和学生都显得有点呆板,像是一场不太成功的表演。在余老师的指导下,我在课堂活动方面做了一些设计,课堂形式做了点调整,课堂显得生动活泼多了,学生基本上动起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展示,课堂的效果也大不一样。通过这堂课,我学到了终身受益的一点:多想办法,让课堂灵动起来,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的效果更胜一筹。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