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今天是:
047.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作者:蒋学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20

047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047)

东莞市中堂中学  蒋学袖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余映潮老师近三年的培训中,逐渐走上了一条如何上好一节课的清晰路子来。他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上课前对教材的研读研读是多么的重要,也让我清晰地看到通过带有主问题的版块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在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高效性。

余映潮老师首先用他极为丰富的课例为我们展示了研读教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余老师说,只有我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研读教材,教者才能从教材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收获。当教者真正从教材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的时候,那么才能考虑在本课之中,哪些东西学生是一定要积累的,使之词汇或知识变得丰富起来;哪些东西学生是一定要训练的,使之能力或情感态度得以提升、得以丰富。余老师说,研读教材并使之形成研读教材的能力,是语文老师上好语文课的第一步。唯有走好这一步,才有下一步的可能。研读教材充分体现余老师稳健、朴实而又科学的教学思想。

那么,什么才是对教材的研读呢?余老师又给我们演示了他是怎样做的。他展示出来的东西,朴实地阐释了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处理手中的教材。那密密麻麻的的批注,那厚厚实实的笔记,告诉我们,大师原来是这样研读课文的。大师都如此礼遇每一篇课文,我们如果在上课之前只看一两遍课文,只看看教参,只拿来别人的教案稍作修改(甚至也修改都没有),就去上课,那么,那节课能上好吗?那节课对得住底下的学生吗?

于是,我也试着学着余老师那样去读教材,先化整为零,从几个方面入手:①内容理解:从字词到句,到段,到篇,什么意思,写什么来的;②写法把握:怎样开头、结尾,中间如何过渡衔接,哪里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法有何妙处等等;③情感态度:字词蕴含的情感态度,叙述事件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人物、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态度等;④有哪些知识点,有哪些能力训练点。通过一个阶段这样尝试去研读课文,发现自己如何研读课文有一些眉目了。

余老师的课是实实在在的课。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余老师以他对语文教育的真挚情怀,以他几十年辛勤的耕耘及深邃的思考,其创建的版块式活动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活泼起来而又颇具容量,学生看似轻松实则付出艰辛。起初,余老师演示版块式活动教学时,给我们是惊讶,是羡慕,是佩服,是安慰,是鼓舞,是明亮,是多种情绪、情感的综合表现而又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好体验。因为,在那些课上,学生的活动是那么的投入:听的时候是那么的认真,说的时候是那么出乎意料,读的时候是那么丰富,写的时候是那么的专注。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里,在余老师的引领下,是真真正正有积累、有训练、有收获。所以,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他的课非常实在,没有华而不实的东西。

在我们有了这样美好体验的时候,余老师笑着对我们说,你们也完全可以这样上,一点也不难学。在切实感受到余老师版块活动教学的魅力之后,余老师就版块活动教学这一课题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培训。通过培训,我初步领悟板块教学的要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课堂教学的内容变得有宽度了,训练变得有梯度了,训练量也变得有密度了。在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的第四次培训,余老师安排我上一节汇报课。这节汇报课我上七年级(下)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文章写的是客人到贝多芬家拜访贝多芬的事,对贝多芬进行了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贝多芬失聪后内心的痛苦与孤独,同时也表现了贝多芬与厄运作抗争的顽强与坚韧。在备课时,我依据前几期余老师培训的心得,将课设计成三个活动板块:“说一说”——结合文意说“巨人”的含义;“读一读”——读6-11段,找出写人的方法及其作用。“品一品”——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地方并做上批注。三个板块有文意把握,有局部分析,有细处品味。

这样的板块设计,在余老师点评时获得他充分的肯定,说是有板块教学的味道,只是还略显粗糙。更难能可贵的是余老师在极短的时间内,给每一个上汇报的老师不仅有非常到位、非常中肯的点评外,还为每一堂汇报课再给一个新的课堂设计创意!余老师给我的汇报课新的教学创意是:1、“客人”两字在文中的作用。2、根据课文写课文——《贝多芬素描》(200-300字)。这两个问题咋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细想却是极为巧妙的:首先、所设计的问题不存在审题障碍,学生都清楚问题的指向,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去,是一节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其次,这两个问题包含丰富知识点及丰富的能力训练点。有知识积累,有词语积累,有能力训练(概括能力、信息提取及整合、写作等等)。再次,两个问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作用”涉及的面、思考的角度较“素描”来说,面要窄一些,角度要小一些,前者完成较后者要容易一些。可以预见,这样的课堂设计,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积累及能力的生成是可触摸的,而非飘渺无物。

余老师就是用他自己一节节展示课,再将我们一个个手把手牵引下,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得到显著地提升,伍世厚、李佳凤、伍慧婵等老师更是出类拔萃,深得余老师喜爱,我们学校整个语文科组的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得到学校的肯定。

大恩大德不言谢。得到余老师的悉心教导,是我们之幸,中堂中学之幸,中堂人民之幸。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