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 今天是: |
|
|
051.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 |
作者:李蕾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5/21 18:49:25 | |
《木兰诗》一课前后上课之感受 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 李蕾 2013年4月12日,余映潮名师工作室暨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三专题研修活动在普育学校举行。我在活动中执教了《木兰诗》一课。 当时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诗歌简介 真实性:《木兰诗》是一部流传了千百年的北朝民歌,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早已肯定,这首诗内容是“真实的”。1982年曹熙先生发表《木兰辞新考》,明确花木兰确有其人,“花”是后人加的姓,木兰本名穆兰,穆是鲜卑人的姓,约出生在河南地,属今日的伊盟(包头人习称“河西”,1926年曾隶属包头县)。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参加对阴山之北柔然的战争。 内容解析: 1.《木兰诗》是以391年北魏征调大军出征柔然的史实为背景而作的。 3.当时北魏的都城是盛乐(和林格尔),离黄河很近。当时调来的军队就集结在黄河边上。 (二)朗读诗歌 读出情韵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扫清读音障碍 请同学读课文,纠正字音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戎机 朔气 金柝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出情韵 教师朗读指导:(1)北朝民歌句式以五言为主,杂以七言、九言,读起来错落有致,声韵铿锵。(2)诗歌讲究押韵,朗朗上口。(3)人物情感丰富,朗读时注意体会感受。 学生朗读练习,自选段落进行朗读展示。 (三)朗读诗歌 概括故事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请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并说说作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详写了离开家的准备和离家的辛酸以及归家后的喜悦,略写了战争的情况和战后的赏赐。——详略得当 (四)重点研读 分析人物 体味情感 1. 分析人物形象,一千多年以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原因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多角度解读人物形象,结合文章的具体字句,以人们喜爱花木兰,因为她__________,依据在于__________(文中原句或自己概括)的形式组织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要求:请同学们在文中进行圈划,仔细思考,将思考的结果写在书本旁白处。 人们喜爱木兰,因为她勤劳 人们喜爱木兰,因为她孝顺 木兰----勤劳孝顺的女儿形象 人们喜爱木兰,因为她急切赶路,也因为她对家人的思念。 人们喜爱木兰因为她征战沙场、骁勇善战 木兰---巾帼英雄形象 人们喜爱木兰因为她身上还具有女性娇柔、爱美的特点 木兰---爱美的女性形象 (五)课堂小结 情感提升 文章塑造了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然而文章却浓墨重彩的叙述了木兰作为女儿的勤劳、孝顺,以及作为女性的爱美天性,这就使得木兰的英雄形象丰富饱满,有血有肉,深受人们的喜爱。 以上的结论我们是着眼于木兰一家人而言的,如果我们可以扩大我们的视角,我们是否可以有其他的发现。自古木兰都以孝女、英雄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我们是否想过她的形象对于国家的意义? 上完课之后,余老师给我以下几点评价:能够不借助于各种影视资料,直接从背景入手这很好,能够从多角度的解读木兰诗这篇课文也是不错的,但是对文章的品析还是不到位,尤其是对于文章的第6、7品析不够,还应该在深入的挖掘。在余老师的指导下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重点加强了对文章第6、7自然段的品读。在原来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我有增加了一个品读的环节: 品悟歌中的情味,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文章第6、7段,读出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以我读出了_________,依据在于_____________(文中的句子或词语)的形式组织语言,在书上进行圈划标注。 我读出了爷娘盼女内心的急切,依据在于出郭相扶将; 我读出了姐姐闻妹来内心的激动,依据在于当户理红妆的“户”字; 我读出了小弟闻姐来的喜悦,依据在于磨刀霍霍向猪羊; 我读出了木兰回家后内心的喜悦以及对家的思念,依据在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每一间房她都要看看,坐坐; 我读出了木兰还原女儿身的急切与爱美,依据在于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我读出了木兰火伴的惊讶,依据在于“惊忙”二字; 我还读出了木兰还原女儿身瞒过了所有人,征战胜利归来的自豪,依据在于“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 增加了这一环节之后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立刻不一样了,刚开始学生只感受到了木兰替父从军,感受到了木兰对父母、姐弟的情感,在他们的品读下一个好女儿、好姐姐的形象就凸显出来了。然而这样的情感体验是不丰富的,在这首诗中除了有木兰对自己家人的情感还有亲人对木兰的思念与牵挂,这样的感情是双方面的,这样的感情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这时就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只有在父慈子孝这样的家庭里才能养育出木兰这样的好女儿,与其说是木兰保全了家庭,不如说是家人成就了木兰。”虽然我个人对这一看法持保留意见,但是对于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我还是感到十分高兴的,只有学生对文章的情感有一个前面的体验,才能使他们的情感与文章人物的情感产生一个共鸣。正是因为老师的引导,才让学生的思考范围得以拓展。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并产生碰撞与火花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收获和亮点。 对于这一点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充分的认识到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的重要性。因为这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够从教材中获得多少,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如果老师有一桶水,那么学生可以从他这里获得一碗甚至是更多;但是如果老师只有一碗水,那么学生能从老师这里获得多少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