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 今天是: |
|
|
054.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 |
作者:刘政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6/14 | |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天津市东堤头中学九年级语文组 刘政 2012年9月14日,我在华辰学校上了一节阅读课《春》。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教学思路大致分成三大板块:朗读美文——体味美句——感悟美景 教学过程中,教学铺垫:(5分钟左右)1.引入朱自清的《春》,让学生走进“大家大作”,去比对,去品读,去赏析。大屏幕展示资料:关于朱自清的资料;关于《春》的资料 教学过程中,活动一:师读美文、生读美文、一起读美文。(阅读文本必须要学生学会梳理文章信息,这个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 1.教师要给学生推介这篇文章(两句话)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 朱自清用心灵感受春天的景物。 2.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认真聆听,标画声音的起伏。 3.学生结合自己所标,挑选一段来读,读出体会文章的美感。 教学过程中,活动二:师生互动,讨论一个问题:读罢美文,哪些画面映入眼帘?(这个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1.从对春天的盼望开始。 (1)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2)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地向你走来,一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3.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段。 (1)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 重点分析“生命力”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的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的长出来的样子。 “钻”和“偷偷”两个字用语非常准确,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使草具有了了人坚强的性格,显示了春早旺盛的生命力,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使得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同时也使没有感情的小草变得像人那样,有感情了。 4.春花图 (1)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A.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B.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C.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D.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E.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 5.春风图 请一位同学起来背诵这一段。 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的、形象、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而春风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怎样去写呢? 6.春雨图 那么春天的雨又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朗读第6段。读完后思考或者自由讨论两分钟,让学生上台填写表格。(目的是让学生试着用自学或探讨学习的方式欣赏文章。)要说出体现在哪里。 明确: 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 修辞,排比,比喻。 特点,细密,轻盈。 7.迎春图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这一段。 这节课上完之后,自我感觉是“四平八稳,没有波澜”,自己觉得最精彩的环节就是教师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余老师的点评可谓一针见血:我把一篇优美的散文讲的支离破碎,失去了文章本来的美度。余老师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思路:一看结构(总与结均为拟人,颇具匠心);二品语言(秀雅清新,朴实隽永);三悟情致(味道极正而且醇厚)。有一个阅读散文的清楚的思路,对我们把握作者的感情极有帮助。 在余先生的《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一书中就披露出余先生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主张。他认为应该关注这篇文章的“章法之美”。余先生说:“《春》,是公认的经典美文,我们无数次指导学生欣赏文中的五幅图,但是忽视了文章的章法之美”。 余先生认为,孙绍振先生的的章法分析极有美学价值,让我们大开眼界。其实,章法的分析就解决了文本阅读的深层次难题。也就是把结构的内在变化,语言的清新童趣,感官多角度欣赏的过程等问题剖析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挖掘文本,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有自己的收获。 这个《春》再讲授的时候,我就牢牢抓住了“章法之美”去切入:孩子气的语言;内在变化中的视觉意象到触觉、味觉和听觉的转换;本文中热闹与静默的对比等。我感觉,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因为这种方法的运用而变得深入、全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面对一篇文章的时候,盲目的铺开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若能抓住一个点去深入分析,学生的收获会更大,能力提升的会更快。 感谢余先生对我的指点。感谢《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带给我的启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