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 今天是: |
|
|
064.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 |
作者:吕昊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9/9 | |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枣庄市舜耕中学 吕昊 2013年9月在余映潮工作室第五次培训活动中,我讲了《小石潭记》一课,这个课是这样教学的: 小石潭记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江雪》导入,利用表格介绍作者生平。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 小石潭与柳宗元有何相似之处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课后余老师进行了这样的点评: 1. 用古诗导入很巧妙,用表格介绍作者很新颖。 2. 话题设计“小石潭与柳宗元有何相似之处”能激发学生思绪。 3. 课文朗读环节要入情入境。 4. “谈话式”教学方法学要大力改进,没能关注集体训练,长时间的个体对话, 形成比较细碎的教学过程,活动形式缺乏变化,学生没有动笔训练。 点评后余老师提出了如下教学建议: 1.《小石潭记》笔法欣赏(移步换景,定点特写) 2.《小石潭记》中的美学欣赏。 可进行这样的设计: 1.创意背景材料。 2.课文背读。(落实重点字词) 3.趣味赏析,用“清……”写描述的话。 4.美段读讲,欣赏课文第二段的笔法(白描写法,一笔两法)。 我在余老师的指导下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如下: 小石潭记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不熟悉的生字词注音。 2.利用网络或书籍,搜集柳宗元和《小石潭记》的相关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写小石潭的佳句。 3.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 评价任务: 1.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正确疏通文意。 3.用对偶句准确概括段意。 4.抓住关键字词,依据写作手法赏析佳句。 5.结合写作背景,探究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诗歌导入: .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活动一:明字音,析节奏 1.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强调重点字音: 篁(huáng)竹 清冽(liè) 为坻(chí) 翕(xī)忽 俶(chù)尔 差(cī)互 悄(qiǎo)怆幽邃( suì) 寂寥(liáo) 恕己(shù) 重点语句节奏点拨: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 4.学生齐读。 活动二:读小注,通文意 1. 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同位合作疏通文意。(一人读一句课文,另一人翻译;翻译完一段文字后,二人交换任务。)圈点勾画出疑难词语或句子,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教师适时点拨,强调重点字词。 (1) 古今异义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 (2) 一词多义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相当于“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可以)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爬行。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使骨头感到寒冷。 2.默读课文,概括文意。 以这样的形式概括一至四段: 举例 第一段:奇特的潭石 秀美的树木 (生讨论后明确) 第二段:清澈的潭水 快乐的游鱼 第三段:蜿蜒的溪流 参差的岸势 第四段:凄清的氛围 孤寂的感受 学习检测 1.给划线字注音。 篁( )竹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 )然俶( )尔 翕( )忽 差( )互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2.准确翻译下列语句。 ③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试着背诵课文。 2、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为精彩?为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小石潭的全貌,那么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为精彩,最具特色?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生畅所欲言)接下来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分析品味本文的精彩之处。 活动一:品佳句,赏手法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作者抓住了小石潭景物的什么特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可任意选取景物某一特点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也可小组合作讨论。 示例1:写潭“小”,“伐竹取道”方“下见小谭”,点出了“小”,“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谭的面积不大,否则,怎能尽在眼底,一览无余呢? 示例2:写水“清”,不仅从正面写“水尤清洌”,而且从侧面写潭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鱼儿的静态是“佁然不动”,动态则“俶尔远逝”;而“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的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情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无一水字却字字写水。此句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示例3:写溪流“曲折”,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两个比喻,把小溪的曲折蜿蜒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示例4:写树木“青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简单的几个四字短语生动描绘出了潭边树木青翠欲滴、婀娜多姿的特点。 示例5:写石“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长句短句错落有致,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展示了石头形状的千奇百怪、各具特色。 活动二:寻踪迹,悟情感 1.(过渡)小石潭的景致可谓是石奇树美、水清溪曲,如果你身处其中会是怎样的感受呢?(生畅谈愉悦心情) 2.作者柳宗元身处小石潭中心情却在不断地变化,你能结合文中语句写出你的理解吗? 师示范引领,以第一段为例。 作者闲来无事,从小丘向西漫步,隔着竹林听到潺潺的溪水声,心里陡然一喜。伐竹取道,没有披荆斩棘的辛苦,有的只是急切和轻松。潭水干净澄澈、清凉,亦如作者空彻、宁静的心情。千奇百怪的石头点缀着方寸小潭,婀娜多姿的绿树环绕其间,真可谓赏心悦目啊!(师范读第一段,读出惊喜、轻松、急切和愉悦。) 学生写后,交流。 生1:第三段,作者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曲折悠远,岸势互相交错,看不见溪水的源头。作者眼神迷离,心中一片茫然。(生读第三段,读出迷茫与神伤) 生2:第四段,作者在小石潭边,呆呆地坐了一会,注视着竹树环合的小石潭。一股透彻心扉的寒意袭来,孤寂悲凉油然而生,作者不得不黯然离去。(生读第四段,读出孤寂与悲凉) 3.(过渡)由此可见,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悲的转变,一乐一忧如何理解?(多媒体补充背景) 柳宗元他出身显贵,少有大志,聪明过人,才华卓著,是同龄人的佼佼者。20岁中进士,后入朝为官,在此期间结识了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柳宗元和韩愈被后人称为“韩柳”。33岁担任礼部员外郎。可是后来,他与好友刘禹锡,参与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的政治运动,触犯了朝廷核心集团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冒犯了当时的太子李纯,最终以惨败结束。当李纯(唐宪宗)继位后,他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永州司马(一个无名的小官),当时被贬的还有刘禹锡和白居易。永州地处今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的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永州10年的贬墑生涯所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没有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和热爱文学的信心。他寄情于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选自其中第四篇。 明确: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小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被茂密的竹林包围,却幽清无闻与作者的遭遇何其相似。“不可知其源”又何尝不是暗示作者对前途的迷惑与茫然呢? 总结全文:王国维也说过“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多媒体出示向浩老师的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 江城子 读《小石潭记》有感 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 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 学生齐读,并结合课文谈谈对这首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安意如说:“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一千年,一文人,一次美丽的邂逅;一石潭,一身影,一次黯然的神伤。请同学们课下写一篇《小石潭记》的读后感,3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本着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两方面的目标,通过四个活动设计了本课的教学,且四个活动都通过读来实现。师生共同朗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明晰节奏;读小注,使文意畅通,并积累了本文的文言实词与虚词;默读,欣赏了文中的妙词佳句;赏读,引领学生走进了作者柳宗元的心灵深处。 本文还有两个亮点: 1.用对偶句的形式把握文意,改变以往概括内容的方式,力求帮助学生在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追寻语文的美感。 2.用一个问题牵起对柳宗元心情变化的理解,简化了教学环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