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 今天是: |
|
|
065.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 |
作者:吴宝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9/19 | |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枣庄市山东枣庄舜耕中学 吴宝明 2012年4月23日,舜耕中学举行了余映潮工作室第二次学习活动。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我讲了语文北师版七年级下册《沁园春 雪》一课。 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舜耕中学中学 吴宝明 【课文品读】 气势磅礴 斗志昂扬 《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初步对《沁园春·雪》的印象便是气势宏伟,给人一种斗志昂扬的感觉。随着对文本解读的不断深入,越来越被这首词所折服。根据“知人论世”的课文教学方法,首先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作时间是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在1935年当红军长征接近尾声时,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抗日前线。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室,眺望北方茫茫的大雪,一口气写成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直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沁园春·雪》一经发表,即在重庆引起很大的轰动。一时间,人们争相传诵,好评如潮。词的上阙,描写北方壮丽的景色,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短短的114个字便将祖国壮丽辽阔的打好河山描绘的淋漓尽致。当我一步步深入解读《沁园春·雪》的时候,心中除了涌动着宏伟磅礴的气魄以外,还被毛泽东他那“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和伟大抱复所震撼。 喜欢这首词,不仅仅是因为他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单是它表面上的结构安排就会让人敬佩作者横溢的才华。一般情况下,词的上阙描写景物,词的下阕抒发情感。《沁园春·雪》也不例外。上阕第一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使人有一种眼界为之一开,心境为之一振的感觉。“千里”、“万里”两个词语,不是普通人的目力所能看到的千里万里,这一点,在中国古典诗话中有过经典性的讨论,即在杜牧《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的“千里”还是“十里”的讨论。从现代诗学来说,抒情诗不同于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想象性,强烈的感情不能直接喷发出来,只有通过想象的假定,才能获得自由抒发的空间。“千里”、“万里”把整首词的视线一下子打开到一个非常开阔而又大气的场景中。作者不拘泥于一个小小的冰雪角落中,而是想到的是北国大半个江山。接下来一个“望”字,统领上阕,将矗立在北国冰封世界中的景物一一展现给读者。冰雪世界没有丝毫寒冷的感觉,而是景物们在这冰冻的世界中,舞动旋转,充满活力。“须晴日”三个字,作者再次进入想象,也写出了作者愈是寒冷愈是斗志昂扬的精神,“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不是在此时达到一种共鸣么?独欣赏在逆境中被激发斗志的伟大,《沁园春·雪》不仅给我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还教给我做人的道理,亦师亦友。 【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作者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激越豪壮的斗志和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壮志。本节课通过学习词的方法,让学生从两个角度学习:一是,词的上阕写景,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教读本文,以朗读引起学生对本词情感基调的把握,并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理解全词写景、抒情、议论的技巧与方法。利用以读带学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全词的思想情感,以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利用比较式阅读的方法,给学生出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清平乐·六盘山》两首词,让他们体会作者旷达的心胸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目标 1.朗读诗词,读出本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情感。 2.理解内容,体会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的写作技巧。 3.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理解词的内容 2.体会词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体会词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联想想象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思路 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朗读课文,把握基调——品读课文,领略意境 ——比较阅读,能力提升 预习要求 1. 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 了解作者生平 3. 朗读课文。 4. 理解全词大意。 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同志是新中国的开拓者,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 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最伟大的乐章。”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的代表作,它气吞山河,激越昂扬。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一起来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 二、朗读课文,把握基调(重点是词的上阕) 1.师:请同学们大声读这首词两遍,看谁读得最激越昂扬。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2.师:请同学们按照课文顺序,边读课文,边读课下注释,共读两遍。 3.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 (一生读,老师评价) (又一生读,老师评价、激励) 4.师:“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 (老师读“望长城/内外”或者是“望/长城内外”,学生思考,评判,师生确定应该“望”字的重音、语气,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另外,视学生读的情况,再次明确个别句子的停顿,“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5.再次齐读“望”字所领起的这几句,体会“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情怀。 6.生再次齐读词的下阕,并思考:你能找出概括上下阙内容、堪称全词骨架的句子吗? 明确: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前半句是总结上文描写的景物,后半句是引起下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三、品读课文,领略意境 1. 师:既然我们明确了过渡句的衔接作用,那么我们来找一下,上阕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 屏幕出示:赏析一词: 我认为“ ”一词好,好在…… 描绘一句: “ ”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 了…… 学生自学,讨论 学情预测:学生比较认可的词语可能有: “顿”“内外、上下”“千、万”“山、原、长城、黄河” “红、银”“舞、驰”等词。老师指导,学生品味、朗读。 学生想象的美景根据情况而定,老师合理引领。 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哪个字表明是虚写?回忆以前曾学过的诗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时想象的作用,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与下阕中“江山如此多娇”的“娇”相呼应。 3.下阕介绍了哪些英雄为之倾倒?他们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哪些丰功伟绩呢?那么毛泽东是怎么点评这些英雄人物的?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战功赫赫,功勋卓著。但是毛泽东用“惜”字领起这几句,其中“略输”“稍逊”“只识”几个词,有一定的惋惜、委婉的批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 4.那么最能体现词人豪情壮志的是哪几句?请大家激越昂扬地读? (生齐读后三句) 5.何谓“风流人物”,你认为词中的“风流人物”指谁? (生讨论,探究,并试着解答) 明确:“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 对于《沁园春·雪》中的激昂,我想可以用一幅对联来概括——写景,纵横千万里;论史,上下几千年。 五、当堂达标 1.填空。 (1)《沁园春·雪》,作者 ,题目中“沁园春”是 ,“雪”是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这种体裁也叫 。 (2)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气势奔放的句子是“ 。 2.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1)折腰 (2)略输文采 (3)原驰蜡象 (4)红装素裹 3.阅读《沁园春·雪》上阕,回答问题。 (1)“望”字在这段文字中的作用是() A、总起 B、总括 C、统领下文 (2)“望”的领起内容是 。 (3)属于写虚的句子有 。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词中起了 的作用。 齐读或齐背《沁园春·雪》下课。 课后余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详细的点评。 首先,余老师肯定了课中的优点,这堂课立足于借鉴与欣赏的角度进行教学。导入简洁,背景材料全面详细,诗词教学里面有大量的朗读训练。在这堂课中,朗读不少于8遍,时间很长,能够真正地把时间留给学生,回归于课堂。最后的课堂练习也能够真正做到“规范”二字,训练到位。 其次,余老师指出了课中的不足,并且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课例中有扣住“关键词”的环节,但是没有深刻性。作为一堂欣赏训练,一定在这堂课沉淀下内容,注意积累了什么,训练了什么,学生的能力如何体现?整堂课教的有点散,教师光注意细节——着力于训练环节。但是忽略了一点,根据课文特点,应注意朗读技能。诗词朗读有:朗读、译读、赏读,以读来带动课堂。品味语言有:赏析一词:———————————————一句,我仿佛看到了——————————————————————。但是只看到了上阕,下阕抒情部分不能很好涉及,题目设计稍显片面。 老师没有时间来集中,显得分散。课堂怎样才能更有力度?读课文整合资源、教学资源,文体知识,作家知识、课文备读、概况能力积累、画面描述、意味分析、雅词美句赏析、思想情感熏陶、发现整合,内容变成教学过程方法。《沁园春 雪》对称句很多,积累很多。导入时应积累,七年级朗读、语速、内容用自己的声音传送,力度、刚劲、大气、雄浑来展现北国风光。每个字都有力度、质量。 具体指导: 继续读,读出语音的长度:望…………,惜…………领字是词的文体知识,两个字读长。另外,读出某些句子的高度。例如:“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词特有的意味、意境。训练学生课堂习练和积累。赏析训练应到位,品析点便于训练性,抓住动词欣赏。教学创意方面有:朗诵背读、美词欣赏。其中,动词运用之美:封、飘、舞、驰、惜、引、看,这几个字表现力度如何。通过这8——10个动词,教学点欣赏点集中,训练性有重点。 我在余老师的指导之下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二、 激情导入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同志是新中国的开拓者,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 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最伟大的乐章。”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的代表作,它气吞山河,激越昂扬。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一起来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 二、朗读课文,把握基调(重点是词的上阕) 1.师:请同学们大声读这首词两遍,看谁读得最激越昂扬。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2.师:请同学们按照课文顺序,边读课文,边读课下注释,共读两遍。 3.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 (一生读,老师评价) (又一生读,老师评价、激励) 4.师:“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 (老师读“望长城/内外”或者是“望/长城内外”,学生思考,评判,师生确定应该“望”字的重音、语气,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另外,视学生读的情况,再次明确个别句子的停顿,“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5.再次齐读“望”字所领起的这几句,体会“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情怀。 6.生再次齐读词的下阕,并思考:你能找出概括上下阙内容、堪称全词骨架的句子吗? 明确: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前半句是总结上文描写的景物,后半句是引起下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三、品读课文,领略意境 1. 师:既然我们明确了过渡句的衔接作用,那么我们来找一下,上阕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 屏幕出示:赏析一词: 我认为“ ”一词好,好在…… 描绘一句: “ ”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 了…… 学生自学,讨论 学情预测:学生比较认可的词语可能有: “顿”“内外、上下”“千、万”“山、原、长城、黄河” “红、银”“舞、驰”等词。老师指导,学生品味、朗读。 学生想象的美景根据情况而定,老师合理引领。 2、动词运用之美:封、飘、舞、驰、惜、引、看,这几个字表现力度如何?进行赏析。 3.那么最能体现词人豪情壮志的是哪几句?请大家激越昂扬地读? (生齐读后三句) 4.何谓“风流人物”,你认为词中的“风流人物”指谁? (生讨论,探究,并试着解答) 明确:“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 对于《沁园春·雪》中的激昂,我想可以用一幅对联来概括——写景,纵横千万里;论史,上下几千年。 五、当堂达标 1.填空。 (1)《沁园春·雪》,作者 ,题目中“沁园春”是 ,“雪”是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这种体裁也叫 。 (2)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气势奔放的句子是“ 。 2.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1)折腰 (2)略输文采 (3)原驰蜡象 (4)红装素裹 3.阅读《沁园春·雪》上阕,回答问题。 (1)“望”字在这段文字中的作用是() A、总起 B、总括 C、统领下文 (2)“望”的领起内容是 。 (3)属于写虚的句子有 。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词中起了 的作用。 齐读或齐背《沁园春·雪》下课。 通过余老师的针对性训练使我对语文教学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将积累和训练作为首要的原则进行教学。时刻不能将教学当成“花架子”,而是落实到实处,真正地让学生有所训练,有所积累,有所收获。高效的课堂,集体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更好地锻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