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今天是:
078.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作者:陶蕾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9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包钢四中  陶蕾

 

匆匆,太匆匆,韶华易逝,弹指三年已过,开始的开始是我们的迷茫无措,为如何上好一节课而苦恼,为如何写教学论文而苦闷;现在的现在,是我们初得课堂之趣的喜悦和感激,为了解了如何才算得上一节好课而自得,为明白了如何才叫写好一篇好的教学论文而开心。

 这样的喜悦还只刚刚品尝,这样的激情才只刚刚迸发,这样快,这样快,就这完成了三年的学习,这样充实的三年,这样不知满足的三年。三年又三年,我们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如今这个三年,轮到我们毕业了。要告别这样的学习环境,再也没有了这样的学习氛围,不见了余老师的谆谆教诲、殷殷期待,又有谁来指导我们接下来的教学?

记得那年跟余老师同课异构,一同讲过的那篇《陋室铭》。

我讲课的教学设计是:

一、 了解作者

二、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三、 读懂内容

四、 读出感情

在这一环节中,预设的主问题是:

 

“陋?”出示,让学生回答,从文中找依据,咬文嚼字

 

然后通过这一主问题的提示去逐层深入,体会感情,揭示主旨,学习写法,把握文体特征,最后进行背读。

 

课后余老师进行了讲评,如往常一样,为了鼓励我们,余老师还是肯定了我讲课的优点:说我讲课比较清晰,程序较为清楚,主问题设计较好。集体活动多,用读连缀全文各个板块。

但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1. 缺乏一个高妙的内容:手法欣赏

2. 概念交叉,没有很好的揣摩(每个部分都可读出感情,不必独立成为一个板块)

还给出了新的方案:

 

三读、两析、一品

一、 出示背景材料

二、 读课文、读注释、读译文(自读自译、互读互译)整体把握

三、 两析:欣赏语言、结构之美

四、 一品:品手法

五、 以背读结束全文

 

确实高妙,实在不同凡响,一看这个新的方案,我马上就被这样大开大阖,易放好收的教案折服了。

   在后来的课堂实践中,我试用了这个新的教学设计,反响很好,并且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每个不同阶段的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每一步都让学生能够自由发言,不必拘于老师的限制中,可以自由的思考,畅所欲言!

   在这次课堂教学之中,我深受启发。

   在每篇课文的讲授之前,都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读透、读懂了每篇课文,在教学中才会得心应手,想用到什么就顺手拈来。也只有老师先对文本有了彻底的把握,才能把课上好,才能上出一节精致、精致的课。

在追随余老师学习的这段日子里,许多从前模棱两可或者听都没有听过的专业术语铺天盖地的向我扑来:板块式教学,主问题设计,教材研读,教材处理,选点品读,精段赏读——无论是哪一部分的学习,都让我在其中沉醉不已,再三品味之后仍感觉余味无穷。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在余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讨教材,拿到语文书之后,开始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象余老师所说的那样: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只教教材而已。

很好的读书,自然就对一些从前不是很重视的或从前不很喜欢的课文又有了新的体验和进一步的感受,那些从指尖流过的文字,我头一次理解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一次次的和作者的心贴近,和书中的人物、事物、景物贴近,竟感觉到每一篇课文都不再象从前一样毫无生命,它们变得立体可感,鲜活生动。

在《散步》中我教孩子们学习景物描写的作业,体会小事背后的大爱;在《秋天的怀念》中,我们第一次通过人物描写把握人物内心的感受,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去试着感觉那位已逝母亲的深情与她的儿子的无限忏悔,无尽哀思——

我不敢说孩子们都能体会得出那一份份深入骨髓的爱,都能感受到那一颗颗不住跳动的心,但我的语文课堂,从此充实、丰富,有了语文课的知识高度,也有了体会人世冷暖的情感宽度。这样的语文课,其实,我还不满足,只恨与余老师接触的时间太短,只恨这次学习终于还是走到了尽头。

只是,学习班终有结束的时候,学习的脚步却无论如何再也停不下来,而给我这一切的恩师——余映潮先生,谢谢您!做您的学生,受益终生!而我深知,受益的,又何止我自己,还有那些无数求学的学子,他们将来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