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 今天是: |
087.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 |
作者:周艳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5/1 | |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包头新城中学 周艳红 人们常似戏言:这科我教不了,那科我教不了,语文我总能教吧。听到这话,曾经心里既不是滋味(因很显语文老师价值之低);又有些赞同(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难以突显语文独一无二的地位)。 当收到余老师多次思想洗礼之后,才突然察觉,并不是语文无其独特地位,而是我对语文教学内容理解的浅薄,致使我认识的肤浅。 经过余老师三次的现场培训及三次的培训作业,我对语文教学慢慢地有了新的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及“人文性”才逐渐被我重视起来。在平日上课中,我反复读文章,努力挖掘课文中值得利用的资源,虽然挖掘过程有时像走入一片荒原,毫无方向,但我已经开始一点点地思考了。 余老师课上诸多角度的品析,我简直怀疑余老师长着一双透析文章心脏的慧眼。角度的多样,切入的灵活,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在我心悦诚服并努力探索时,我申请到讲《泥人张》的教学任务。当时我既兴奋又紧张。紧张的是以我的水平能上出余老师要求的课吗?但无论怎样自己不可退缩。于是我每日捧书细读,分句品析,网上查阅,观看视频。这些反复做。只要这一课未讲完,我则常坐着这些事情。 经过反复的琢磨,推敲,我则初讲了这一课。现将我的初次授课思路简述如下: 一、自读课文,概述情节之“曲” 1.可从主要内容角度进行概括。 2.可从时间角度进行概括。 3.可从关键词角度进行概括。 4.可从情节角度进行概括。 二、细读课文,品味人物之“奇” 纵观全文,圈划出主人公“奇”的语句赏析。 (提示:可从对比照应、正面侧面、悬念伏笔的角度进行欣赏) 以上设计在授课时均出现了问题: 第一环节设置无层次,无梯度,学生很难下手。有的学生竟然对文章进行了复述,占用了好多时间。 第二环节,全文放开,很难收束,既显得散乱,又费时间,还凸显不出重点。 第三环节,角度有限,则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再加上,前两环节进行不顺畅,所以时间紧张,并且重点未突出,难点未突破。 这一课上完,我真的怀疑自己的能力。但在经过余老师点评后,我又重拾信心,对原有设计做了重新的修改,重新的尝试。 曾记得余老师对我设计的前两个环节予以肯定,仅提到第三环节显得薄弱。于是我又重燃起自信。我重又分析问题所在,细化了各个环节,力争做到每个环节的设计紧贴学生。 那么,在第一环节的设计上,我则设计了三个角度,力求三个角度的设计均具有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话说,即: 一、自读课文,概述情节之“曲”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冯骥才先生的一篇小说《泥人张》。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在课文上圈画。选择如下任一角度对课文情节进行概述。 1.从时间角度概述:下雨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天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词概述:“牛”“找”“贱卖” 3.从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角度概述:天庆馆相遇—_________—_________—买走泥像与模子 第二个环节,则集中品析课文中精彩语段,即: 二、细读第四段,品味人物之“奇” 细读文本,注意圈划,试从不同角度,找出几处能体现出泥人张“奇”的词句,作简要分析。 第三环节,又增加了一些角度,这样使分析又显得厚实了一些,即: 三、纵观全文,欣赏手法之“妙” (提示:可以从对比照应、正面侧面、悬念伏笔、详写略写、情感态度、出场设置等角度进行欣赏) 经过重新的设计,让我最为满意的则是第二环节的讲析。因为全文语句的品析是我逐句探究的,所以授课时较收放自如。 通过这次的历练,我真切的体会到一节好课全是“心血”!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