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今天是:
089.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作者:关海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8/3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中学     关海娟

 

2012年4月19日,我参加了“余映潮工作室”在沙河市进修学校举行的说课活动,我说课的课题是《爱莲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说课活动,强大的阵容,让我心生忐忑。

面对着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及沙河市上百名优秀教师,我开始了平生第一次说课。介绍了我对课文的研读和我的教学创意,并解读了我的教学设计:

入课铺垫:(4分钟)

导入: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篇美文。

助读资料:

1.“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莲”,本义是莲子、莲蓬;后来多半与荷混用。这里是指莲花,即荷花,同时也包括它的根与茎。“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爱莲说》是属于后一种。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说明爱莲的道理,借以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操守。

2.周敦颐(1017.5.5~1073) 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训练一:说莲(8分钟)

1.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读文,分别以菊花、牡丹、莲花的口吻,来说读课文。

例如:水中、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可以喜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我……

2.自己说读完成后,同桌之间再互说熟练。

3.选择其中的一种身份来说读课文。

训练二:品莲(10分钟)

1.莲是花中之君子,作者是如何描绘莲的呢?请从文中勾画出绘莲的句子,并批注其所赋予莲花的品性。

同学之间合作互助说开去。可以这样来表达: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赞美莲虽身处污浊环境却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洁身自好,庄重质朴,不事张扬的品性。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赞美莲内心通达,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性。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赞美莲美好的资质,清雅的气质,正直洁净的品格。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赞美莲的清高自重,“桀骜不驯”的气场。

……

师小结: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2.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要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训练三:赞莲(13分钟)

1. 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明写花,实写人。用菊、丹、莲分别喻指哪些人?作者对这些人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

——隐居者,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并不是完全赞赏的,他只是赞赏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之情。

——贪慕富贵的世人,作者持鄙夷之态度 。

——君子,作者以莲花来自喻,自然是赞美之情。

师过渡: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我们就饱含感情地齐声朗读第二段。

若程度不够,可指导:

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找个别同学试读,必要时师做示范。

全班齐声朗读最后四句。

    2.本文以“爱莲”为主线,赞美了莲的君子气节。表达了自己为官为人之志。既是如此,为何要从水陆草木之花写起,又不惜笔墨的写菊花和牡丹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呢?——衬托)

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

水陆草木之花是总衬,言明人各有所好。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世人都追求富贵,而作者却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借写牡丹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先后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见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无论是正面衬托,还是反面衬托,都是为了突出莲的品质,凸显作者的操守。

训练四:背莲(5分钟)

     背诵要找方法,本文共分两段,第一段是写莲,从众花写起,又菊和牡丹引出“独爱莲”,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气质说开,句式整齐,错落有致。第二段写人,三类人,三种态度,注意语气。通篇以“爱”字贯穿,所以,抓住“爱”字,由物到人的背,就容易了。

自由背——齐读背——慢慢变成齐背

妙点小结:(5分钟)

妙点一:借助象征,抒怀言志

用菊、丹、莲来象征归隐者、贪慕富贵者、洁身自好者。以表现不同类型人的品质与操守,抒个人感怀,明为官处世之道。

妙点二:比照陪衬,凸显主题

用菊花来正衬莲,用牡丹来反衬莲,两相对比,凸显莲之高洁。用爱菊之陶渊明来正衬爱莲之周敦颐,用爱牡丹之世人反衬爱莲之周敦颐,含蓄而有力的突出作者志洁行廉的为人为官之道。

妙点三:以“爱”做线,散而不乱

水陆草木之花,可者甚蕃。晋陶渊明独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牡丹。予独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陶后鲜有闻;莲之,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宜乎众矣。

全文八个句子,七个“爱”字,实为此散文之魂。

妙点四:比喻暗讽,手法纯熟

“花之隐逸者”,“花之富贵者”,“花之君子者”,以花喻人,不同的花被比喻作不同的人,同时指出了赏花人与花的共同点。隐士高人爱菊花,道德君子爱荷花,富贵中人爱牡丹。最后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反话作结,暗讽世人,却不直说,反用一“宜”字,故意说牡丹被众人喜爱是适宜相称的,讽刺得委婉而含蓄。

妙点五:表达方式,默契配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叙述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描写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议论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抒情

    妙点六:三叹留白,引人遐思

文章结尾妙用排比,巧换句式,三叹明志。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引人遐思。

妙点七:主题鲜明,树立正气

本文以莲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说课结束了,余先生细致而耐心地做出了这样的评点:

好,我来评点一下,关海娟老师的《爱莲说》。这个说课稿,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思路——说莲、品莲、赞莲。说莲,老师运用了侧面手法,设置情境,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以菊的身份,莲的身份,牡丹的身份来说课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进入课文,熟悉课文,理解文意。那么,这一个过程,我们发现了逻辑上的问题没有呢?发现了。这不是说莲,这是说花。你看,“分别以菊花、牡丹、莲花的口吻来说读课文”,也就是说“说莲”二字管不住菊花、牡丹。你看,这就是逻辑照应的问题。第二个细节“品莲”,品“莲”的什么,品“莲”的高洁情怀。重点在哪里?重点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话,那么这一句话是不是在我们的课文教学里面抓得很紧呢?似乎没有点示的很清楚。学生的活动如何设计,怎样让他们到课文里边去,老师做了哪些铺垫,学生可能有什么样的表现,在这个环节里面都要说清楚。再看第三个环节“赞莲”,“赞”谓之赞美莲花,赞美莲的品格,但是我们看这个环节里面,这个,赞美莲这一个前提和老师的教学内容又发生了分离。你看,本来是赞美,但是作者又说了,“用菊、牡丹、莲分别喻指哪些人?作者对这些人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也就是说,这样一个教学话题,没有扣住“赞莲”二字,又发生了偏移。所以,这个细节又告诉我们,怎样紧扣自己的主题,紧扣自己的主话题来恰切地展开教学活动。我们再看老师的小结。老师的小结和“说莲、品莲、赞莲”三个环节里面的内容也很难有所照应。也就是说,这些妙点是很好的,但是我们没有从课文的教学的过程里面感受到这些妙点。或者说,我们的教学视点并没有放在妙点的品析上。如果我们第一个板块是妙点探析,第二个板块是妙点感受。哎,这个逻辑层次就很明晰了。

那么相对于这样的课案,我们怎么来修正它?我首先要说的是,《爱莲说》这篇文章是很难读懂的。我们读《爱莲说》,要注意它的三法,三种方法。第一,《爱莲说》的章法;第二,《爱莲说》的手法;第三,《爱莲说》的句法。章法指的是整篇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第二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手法指的是作者是怎样运用综合的文学手法来表情达意的。句法,就是很细节化的着眼于文章句子结构,句式特点来进行欣赏。把这三个读懂了,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进入到课文里面去进行品读欣赏,可能就容易一些,特别是老师在和学生的对话里面,由于有三法的研读做基础,有了更好的渗透有关的文学知识,来与学生交流。这是一个就是怎么样读教材。

从细部的角度来讲,我们读教材有两个地方,两个点要注意。第一个点就是“独”,“独”它的含义是什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个“独”字,我们现在翻译成什么?“唯独我自己能够这样”这个“独”从语境来看是“特别”的意思,如果说我唯独喜欢莲,那么做为周敦颐这样一个有情趣的文人,他的情结之味,唯独喜欢莲吗?他是特别喜欢莲,不是唯独喜欢莲,唯独喜欢莲的人就没有生活情趣了。他会喜欢很多草木,但是特别喜欢莲。这是一个地方要注意。第二个地方就是朗读。怎么朗读啊?这篇文章,两个“予”字要读好。“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个地方要停一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为什么?强调,抒情。第二个“予”,我们怎么读的呀?“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不能这样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谓”是管后面三个分句的,必须读断。但是我们现在都是把“谓”字读的管一个字,“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谓”字管不到后面的三个分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这句话才是正确的,这个断句才是正确的。对这两个细节的地方要注意。

那么《爱莲说》的比较雅致的教法是什么呢?关老师所说的“说莲、品莲、赞莲”有没有更简洁更生动的教法呢?有的。第一,朗读,刚才老师们有谈到什么是朗读,《爱莲说》是朗读训练的好文章。美读呢?托物寓意啊,运用了象征手法呀,所以要美读。美读不就是美美地读。朗读就是美读的最重要的手法。然后品析。最后老师给(学生)再讲一点什么。品析什么呢?手法。“手法”二字可以把这一个文言文所有的内容都带起了。所以,朗读就是感知文意,感知文章章法,感知形象之美。“品析手法”一词贯穿整个品析的过程,什么东西都带起来了,都解读了。

我们再看一个细节化的问题,怎么导入啊?除了关于作者,背景材料,那么,怎样迅速的把这些引到课文里面去呢?我们不妨再来一点侧面的方法,“爱莲心语”啊。《爱莲说》里面是哪一句是被我们现在提取出来?用“爱莲心语”。你看,心中的话语,这个“心语”一词我们现在常常用。“爱莲心语”是什么样的句子啊?同学们都会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句就是“爱莲心语”啊!还有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才是真正的“爱莲心语”。你看,一个小动作,就把课文里面最美的地方和最关键的地方引出来了,迅速的把学生带到课文里面去。所以,《爱莲说》需要美读,需要美品,需要美讲。那么讲一点东西,就是扣住手法来讲东西了。衬托的手法可以讲吧。象征的手法可以讲吧。比喻的手法可以讲吧。托物的手法可以讲吧。这就是真正的妙点,在教学过程里面表现出来的啊。

那么,品析这(篇)文(章),重点在哪里?就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品读非常艰难。它有表面意思和背后的含义,深刻的含义。所以,在品析的过程里面老师要先举例,然后再请同学们去品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面含义是什么,深层含义是什么。老师就这一个短语举例说明,然后学生品析其它的几个短语,这样才能把这句话品地很生动。《爱莲说》失去了对这一个片段的品析,不称为《爱莲说》的教学,《记承天寺夜游》失去了对“亭下如积水空明”那一个句子的品析,不称其《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小石潭记》不对“潭中鱼可百许头”这一片段进行赏析,也不能称为优秀的《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不对“雾凇沆砀”的句子进行品析,也不能称为很好的《湖心亭看雪》教学的创意。好吧,谢谢关海娟的说课。

余先生在我不足十五分钟的说课过程中,竟然发现了这么多的漏洞,并一针见血地提出了改进策略,深中肯綮的评点让我顿觉无地自容,并暗暗赞叹先生的睿智。回到单位,一遍又一遍地听先生的评点录音,并根据先生的指导,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入课铺垫:(4分钟)

导入: 预读课文后,你认为哪些句子可以被提炼出来做“爱莲心语”呢?

据生发言归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连花之君子者也”。作者以独“爱莲”为线,写了一首莲之赞歌。我们就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

助读资料:

1.“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说”,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体裁,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爱莲说》是属于后一种。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说明爱莲的道理,借以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操守。

2.周敦颐(1017.5.5~1073) 字茂叔,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周敦颐生活在宋神宗时期,时任南康郡守,当官期间,目睹了官场的黑暗,鄙视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夏秋之交,莲花盛开,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荷花颔首,缕缕荷香四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官场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

训练一:美读(20分钟)

1.一读 清句读:句读要分明,节奏要合理。

范读——自读,读准“淤、濯、涟、亵、噫”等字音——齐读

2.二读 明音韵:语句要流利,不读破句;音韵要铿锵,读对偶句及四字句,要读出音韵美、对称感。

示范强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三读 通文意:结合注释,自己说读完成后,同桌之间再互说熟练。

补充注释:独:特别  谓:认为  菊之爱:译为爱菊,喜爱菊花,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四读 读出章法句式之美

说一说课文两段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的运用等角度切入。

(默读静思——同桌互说——自由发言)

师小结: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叙述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描写

此段叙述、描写,重点写花,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了铺垫。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议论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抒情

此段用比喻点出各种花的象征意义,妙用排比,巧换句式,抒发情感,强调自己的态度,巧妙暗讽,批评了污浊世风。

    5.自由背诵

训练二:美品——品文章手法之美(18分钟)

1.读出绘莲之句的内涵。

师示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面上指我特别喜爱莲花,喜欢它从淤泥里长出来而不受沾染,赞美了莲花高洁的品质,实际上指我具有莲花一样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

(生参照示例静静思考品析——自由发言)

师小结:此处句句写莲,实则处处说人,这就是借物喻人。

2.读出写菊、牡丹的作用。

本文题为“爱莲说”,全文却多次提到了菊和牡丹,这是为什么?

师小结:以宾衬主,强调突出,高妙的衬托手法。

3.读出赞莲的本意。

作者为莲高唱赞歌,那么他的目的只是为了歌颂莲吗?

师小结:赞莲也在赞人,赞具有莲花的句子品格的作者本人。用莲花来言作者之志。这就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手法小结:(3分钟)

一、借助象征,以花喻人,抒怀言志

用菊、丹、莲来象征归隐者、贪慕富贵者、洁身自好者。以表现不同类型人的品质与操守,抒个人感怀,明为官处世之道。

二、比照陪衬,凸显主题

用菊花来正衬莲,用牡丹来反衬莲,两相对比,凸显莲之高洁。用爱菊之陶渊明来正衬爱莲之周敦颐,用爱牡丹之世人反衬爱莲之周敦颐,含蓄而有力的突出作者志洁行廉的为人为官之道。

三、比喻暗讽,手法纯熟

“花之隐逸者”,“花之富贵者”,“花之君子者”,以花喻人,不同的花被比喻作不同的人,同时指出了赏花人与花的共同点。隐士高人爱菊花,道德君子爱荷花,富贵中人爱牡丹。最后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反话作结,暗讽世人,却不直说,反用一“宜”字,故意说牡丹被众人喜爱是适宜相称的,讽刺得委婉而含蓄。

四、三叹留白,引人遐思

文章结尾妙用排比,巧换句式,三叹明志。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引人遐思。字里行间又透露着作者的鲜明态度。生花妙笔啊!

余老师在说课现场即席评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足,高屋建瓴地指导理论,见地独到的创意设计,让我敬畏艳羡。不禁赞叹:这才是治学,这才叫境界!

这次说课,让我深感自己的渺小与卑微。无论是理论积淀,还是业务素养,与同门学员相比,都是相去甚远。余老师的悉心指导,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也因此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经历了此番磨砺,才真正懂得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才知道如何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

这次说课,成了我蜕变的起点。余老师的真知灼见给了我无限动力,唤醒了我的教学梦想,燃起了我对语文教学的发自内心的热爱!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余氏教学,并践行于课堂教学中,让我的学生沉迷于语文的魅力之中。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