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映潮研究 >> 正文 | 今天是: |
诗意的舞蹈——余映潮教学赏析100篇 (082) | |
作者:二月草 文章来源:二月草 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9/23 | |
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诗意的舞蹈 二月草 博客 (2013-07-31) 走近余映潮 百度里的余映潮:教学高标、人之楷模 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学语文“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造者,“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流派的代表人。 已发表大小各类教学文章1200余篇,出版《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中考作文技法》、《怎样学语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共八本专著。 余映潮老师提出了课堂教学二十四个字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我心中的余映潮:走在前面、越老弥香 今天终于读完了余映潮先生将近四百页的《阅读教学五十讲》,算算假期已是过去一半了。翻开最后一页余映潮先生为自己的这本专著所作的跋,时间定格在了2003年,已经过去十年。这十年,正是初中语文新课改蓬勃推进的十年,可是,从现在的眼光看上去,余映潮先生的课堂设计还是那么新潮。余老师提出的课堂教学二十四个字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至今仍然可以作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 淡泊名利,一路向前,余老师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学执着的探索者。因为付出,所以收获。余老师的累累硕果背后,是他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读书卡片,是他假期中仍然坚持每天工作十个小时的辛勤耕耘,更是他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那一份痴心。 谁说老师年龄一大就不再受到学生欢迎了。我想,如果能够像余老师这样,永远走在队伍的前面,永远用生动的、精彩的、丰厚的、美好的语文课堂来面对学生,那我们的教师同样可以像中医医生一样,或者像一杯醇酒一样,越老弥香。 “诗意”是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最大特点。余映潮老师讲究课堂教学设计的新颖精巧,讲究语文课堂结构的简洁清晰,讲究语文课堂活动的丰富多彩,讲究语文课堂细节的精雕细琢,余老师的一节节课仿佛就是一场场诗意的舞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余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的“诗意”之美。 一、教学设计的诗意:新颖精巧,创意无限 1、立意高远,理念先进 余映潮老师的语文课堂,立意高远,理念先进。他立足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细研读和把握,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立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余老师提出的课堂教学二十四个字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至今仍然可以作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 2、不断创新,追求不息 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是余映潮老师能够成为一代语文教学名家的重要原因。余映潮老师第一个提出并完整实践了板块式教学;余映潮老师创立了崭新的课例分析法,写出了课例评析100例;余映潮老师探索实践了上百种不同的课型;余映潮老师三十多岁做起了教研员,本来已经进入了“教练”的行列,但是五十多岁余老师又毅然站上了讲台,他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而且还要把这样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开来…… 1)教材处理的创新 余映潮老师非常重视教材的处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余映潮老师总结了整体教学、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教、美文巧教、一课多篇、提炼组合等数十种丰富多彩的教材处理方式。 如《羚羊木雕》是初中阶段比较长的一篇课文,余映潮老师只抓住一个语言训练点“千姿百态地说”,就实现了精彩的长文短教。 例:《羚羊木雕》的语言学用课——千姿百态表示“说”: 在学生快速整体把握课文之后,教学进入了主体环节:千姿百态的说 余映潮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课文中的六种“说”的方式。分别是普通的“说”;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字词;对话中有时用其他的词语如“问”来代替“说”;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分析之细致,让人为之惊叹。 接下来是巩固练习,根据课文中的对话,在横线上填人适当的关于“说”的内容。最后的迁移拓展是运用所说的“千姿百态表示‘说’”的知识,就设定的“场景”进行说话片段练习。 一篇一千多字的长文章,因为余映潮老师处理教材的精妙,挖掘深入,事半功倍。 2)教学手法的创新 教学手法,就是教学的方法、手段、技巧。这是杜甫的《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下面是余老师的《旅夜抒怀》的教学设想: 1.教师提供这首诗的背景资料。 2.指导朗读吟诵。 3.请同学们对课文进行“艺术性改写”: 可从翻译古诗的角度写, 可从“诗联赏析”的角度写, 可从“唐诗素描”的角度写, 可从诗人内心独白的角度写, 可从电影镜头转换的角度来写, 可从对诗人说话的角度写 …… 将这个设想变为教学过程,学生会有一点畅想,会有一点创造,会有一点浪漫,文言诗文的课堂教学将改换那种平静、严肃的脸孔。 这里面,教学手法的变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讲析”手法变成了“创编”手法。 余映潮老师还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了下面一些教学手法: 话题式手法:用设置若干“话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探究内容,表达感受。 说读式手法:用边读边说、读读说说、说说读读的方式理解、品读课文。 学法式手法:以课文为学法实践的载体,训练一定的学习方法。 创编式手法: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运用与处理课文,读中有写,写中要读。 情境式手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入“角色”,开展活动。 联读式手法:从某篇诗文扩展开去,把若干具有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外的诗文联起来,或扩读,或比读,或专题研讨,或集中感受某位作者,或重点了解某种文化知识。 助读式手法:用浅近的生动的精短的课文分析文章引导、辅导学生的课堂阅读。这是一种多快好省的教学手法。 赏析式手法:用美点寻踪、妙点揣摩、妙要列举的方式,由学生对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描写方式、词语句段等等进行自主的合作的阅读欣赏活动。 3) 教学方案的创新 下面是《小石潭记》“一课多案”的创新教学方案。 《小石潭记》品读教学方案之一: 1.反复朗读(约15分钟)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老师听音。 (2)学生听读课文,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全班同学朗读课文,每朗读一段停一次,由五位同学概括五个段意。 (4)老师强调落实一批四字词语,同学们朗读,并读课文注释。 2.自由发现(约14分钟) (1)同学们对“课文美点”进行自由探究,进行发现。 (2)同学们以两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课中探究活动。 (3)全班交流。 (4)教师也向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发现。 3.趣味欣赏(约14分钟) (1)教师提问,引出“清”字。 (2)同学们自由发言,用带“清”字的形容词品析课文内容。 《小石潭记》品读教学方案之二: 1.读前铺垫(4分钟左右), 穿插柳宗元的《江雪》,从侧面点示课文写作背景。 2.朗读背诵(13分钟左右),穿插字词板块的梳理落实。 3.精段品读(10分钟左右),穿插赏析课文语言的学法介绍。 4.整体欣赏(13分钟左右),用“资料助读”的方式,穿插精短的赏析短文,引导学生品析、欣赏课文。 《小石潭记》品读教学方案之三: 1.教师点拨: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主要方法是对课文进行全面的咀嚼、理解,然后从课文中或找到一个“点”,或发现一条“线”,看其在技法上、在表达效果上的特点或作用。 2.教师示范:课题“小石潭记”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就拿“石”来讲吧,“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悲凉的心境…… 3.请同学们从“小石潭记”这四个字中任选一个字,结合课文内容,分别用“小”“石”“潭”“记”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 4.同学们自定内容,自由赏析。 一课三案,可谓精彩纷呈。因为教学方案的创新,打开了语文教学的创意无限,广阔无垠的一片崭新天地。 4)课型的创新 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教学,特别应在课型设计上进行艺术创新。余老师在上《狼》这篇课文时,按不同的思路,从8种教学角度:诵读,辨读,说读,析读,品读,写读,听读,练读,设计了八种课型。 余映潮老师还创造性地设计了八种课型 1.整体感悟课型——这种课型的作用,是高效地科学地进行单篇课文特别是长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2.学法指导课型——重点用于对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科学的阅读技能的培养。其课型任务是进行阅读技能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3.语言学用课型——即语文教学中关键性内容——语言的学用课,这种课型可以细化为语言品读课、读写结合课和智能练习课等课型。 4.自主阅读课型——这是以学生的自读活动为主的课型。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占有少量的活动时间,但承担着重要的指导任务。 5.文学欣赏课型——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它讲求突出文体色彩,要求有比较高雅的教学手段,要求我们在语言品味、形象感染、情感熏陶等方面下功夫。 6.语文活动课型——这种课型将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于生动活泼的的课堂活动包括“探究性学习”活动之中,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语文学习的广阔视野。 7.无提问式课型——这是从提问研究的角度来进行创新的课型。中学语文教学中最消耗时间的就是课堂上的“碎问碎答”,“无提问式课型”因此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8.思维训练课型——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型,在这种课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 3、板块教学,思路明晰 从当前中学语文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来看,教学模式普遍地表现为“导入课文——熟悉课文——课堂讨论——收束教学”这样一个俗套的流程。由于在“课堂讨论”中提问过多或讲析过多,这里往往形成一个内容繁杂时间冗长的“不歇气”的教学“大板块”,从而使课堂教学缺少节奏。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对教学思路进行了创新设计,让课堂教学的步骤明朗起来,生动起来,艺术起来。 例一:这是余老师上孟浩然《过故人庄》教学中的提问设计: 1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看见了什么? 2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听见了什么? 3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闻到了什么? 4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 教师每一次的提问都组织起一次学生的品读活动,四个提问彼此并列而又有一定的从易到难的层进关系,教学过程由于这4个提问的出现而分成几个教学板块,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教师引导着学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首诗的教学显现出了明晰可见的思路。 例二:这是余映潮老师上《邓稼先》的一个教学设想: 教学板块之一:提取信息,写人物简历 教学板块之二:组合要言,写人物事迹 教学板块之三:抒发感受,写人物述评 这个教学设想还能这样表述: 用简明的语言写人物简历 用精练的语言写人物事迹 用生动的语言写人物述评 以上设想,将《邓稼先》的教学切分为三“块”,这三个板块相互联系,逐层推进,显现出本课教学清晰有序的教学思路。 例三:如余老师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思路: 建议你这样朗读——表达“语气” 建议你这样品析——扣住“心情” 建议你这样背诵——想象“画面” 这个创意将课中阅读活动切分为朗读、品析、积累三个主要板块,突现出“语气”、“心情”、“画面”三个教学抓手,线条简洁,内容厚实,语文学习的味道浓郁。 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都好像是一次“小课”或者“微型课”,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并提炼出教学的内容板块,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水平。 4、巧设情景,趣味盎然 例: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是苏教版课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下面是余映潮老师的情境式教学设计: 学习活动一:让我们来到演播厅 这一块学习与实践的任务就是朗读,但不用直白的“请同学们来朗读”的说法。一句“让我们来到演播厅”就是一个“情境”,它让同学们觉得自己都是小小播音员了。 学习活动二:让我们畅游智慧泉 这一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品析研讨,但也不采用直白的“探究品析”的说法。一句“让我们畅游智慧泉”也是一个“情境”,它会使同学们觉得自己在过着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阅读生活。 学习活动三:让我们进入创作室 此次活动中,教师将巧妙利用文中“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飞扬思绪,进行与课文有关的短文写作,进行语言实践。一句“让我们进入创作室”,让学生多少有了点神圣感,多少有了点自豪感,教学中的情趣不也就来了吗? 这个创意给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假设了几处美好的活动平台,让他们感受诗意,神游其中,自得其趣,自得其乐。 5、提问精粹,主问突出 目前,提问过多过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新课改导学案编制过程中,许多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就是问题过多,取舍困难。 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余映潮老师只用三个“主问题”就领起了全文的教学: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 2.请自选内容,用“比较”的方法,编写课文“词义辨析”卡片。 3.这篇课文中,有哪几个关键字词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 三个话题,三次深入的研读活动,三次课中交流。以简驭繁,以易克难,层次明晰,覆盖全面,能力训练充分,学生活动充分。 二、教学环节的诗意:行云流水,环环相扣 (一)巧妙导入,自然得体 语文教师大都很在意课文的开讲,特别是在有人听课的时候或者是参加教学竞赛的时候,往往都要将开讲的那一刻着意地打扮一番。 余老师的看法是,这种精心的酝酿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要做得自然一点,得体一点,不要刻意雕琢,也不要过分渲染。要力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优美、从容、有情味地导入课文。余老师设计了以下三种精彩的导入方式: 1)在整体感受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与课文情感氛围一致的、紧扣课文内容的富有诗意的导入。 比如《散步》,写的是亲情,写的是中年人的责任感,写的是心灵的关爱。走过了冬天的祖孙三代,漫步在初春田野的小路。温暖他们的,不仅是春意,不仅是明媚的阳光,更有来自心灵的呵护。课文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也像一支轻声吟唱的歌,阅读时给人一种沁入肺腑的感觉。于是我们的导入语可以这样设计: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我们的阅读活动是: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个导入语不足100字,简洁动听,情意盎然,层次分明,自然得体。 2)抓住课文内容或者课文标题的特点,设计自然轻松而又别出心裁的能紧紧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导入。 比如《小石潭记》。这篇文章文笔秀美,段落小巧,布局匀称,移步换景,首尾圆合。课文多用短句,多用四字词语,节奏和谐,读音清朗。它美在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可以说,全文的秀美就像盆景的玲珑雅致,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可以抓住它的标题,设计轻松的话题,让学生带着兴致、带着兴趣进入课文。 下面是余老师的教学导入实录片断: 师: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是怎样写课文标题的。(展示课件。) 小石潭( )记 小石潭记( )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1:“游”。 师:那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2:老师,加一个“事”字。 生3:老师,加一个“景”字。 生4:我认为可以加一个“趣”字。 生5:不对,应该也是加一个“游”字。 师:啊,还是加一个“游”字。原来呀,“游记”也是可以说成“记游”的。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某次游览的经历记下来。把这个过程记下来,就叫“记游”。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小石潭游记”,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小石潭记游”的。 这个导入时间约两分钟,然而学生已经被这轻松有味的话题“调动”起来了。 3)根据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的理解有点困难的特点,设计知识性趣味性比较强的导入。 如《说“屏”》。 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作者凭借古建筑专家深厚的学养,从情感经历的角度赞赏屏风的功能与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具体讲述屏风的作用、类别以及设置屏风的技巧等等。文章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屏”这个事物尽管在作者的眼中是那样的美好,但早已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这时候的导入可注意知识的铺垫。 余老师是这样导入课文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说“屏”》。我们先来看看屏风是什么样子。 (课件显示屏风图片。图片略。) 师:(屏显1)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样式,起分隔作用,挡风、缓冲视线,同时也比较漂亮。(屏显2)这个艺术一点,上面有书和画,是木屏。(屏显3)这是课文里面说的锦屏。 (屏显4)这是石屏,庄重、典雅。(屏显5)这个叫挂屏,它已经失去了一般屏的功能了,作为一种工艺品放在家里欣赏,你们看上面画的是“四君子”:梅、兰、竹、菊。 师:说“屏”说“屏”,我们还要理解“屏”的含义。这含义理解起来很有意思的,大家看着屏幕读起来…… (屏显:屏——大门外或大门内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学生齐读。) 师:原来“屏”的古老意义就是“墙”,后来这个意义又发生了一点变化。“屏”如果有墙的含义在里面,它的用途就是一个屏风。请读起来…… (屏显:屏——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学生齐读。) 师:再看它的意义变化: (屏显: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学生齐读。) 师:哦,原来孔雀开屏的“屏”是这样的意思呀。 师:“屏”的含义继续发生变化,请看—— (屏显: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 (学生齐读。) 师:一个“屏”字有这么丰富的含义,多有趣呀。 这个导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看“图”,感知各式各样的屏,时间约1分钟。 第二个层次是理解“屏”字的含义,时间约3分钟。这样一个4分钟以内的导入,很好地拉近了课文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课堂导入的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总之应该做到“巧妙导入,自然得体”。有时候,简短的一两分钟的导入,也是颇费斟酌的。但我们宁愿多花一点时间,以追求美好的教学效果。 (二)快捷切入,直奔主题 这里所谓“切入”,就是艺术地“选点”,就是有选择地有方向地进入课文。直接地、利索地将教学内容“切”进课文的重点部分或关键部分。而有意识地淡化、弱化某些教学内容,从而省力省时,让教学的线路简洁,让教学的关键突出。“切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1)通过整体感知后快速切入 如余老师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思路设计: 1.导入。 2.速读课文(做到前有铺垫):整体了解课文,讨论——作者在哪三个典型环境中表现了鲁提辖的性格特点?(鲁提辖在酒楼,鲁提辖在客店,鲁提辖在肉铺。) 3.切入课文:现在我们重点品读“鲁提辖在肉铺”这一块…… 4.精细品读(做到后有深化):分角色朗读;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与层次;理解这一部分的描写手法;重点品读对“三拳”的描写。 5.拓展延伸:以“有趣有味的‘三’”为话题,寻读、提炼课文中的“三”,介绍、交流课外知识中的“三”。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以后,余老师没有过多缠绵,快速“切入”到“三打镇关西”这一精彩点和关键点,很有力度地将学生引向课文的深处。 2)通过探究式提问的方式直接切入 余老师上《诗五首》教例: 师:今天我们学习《诗五首》,请同学们读一读本课中《归园田居》、《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游山西村》这五首诗,看哪两首诗的内容相近。 生:《过故人庄》、《游山西村》这两首诗都是写到乡村访友作客,这两首诗的内容相近。 师:咱们今天就与这两位诗人同行吧。 于是教学从提问探究的角度很快地切入了课文。 3)通过选点品读的方式直接切入到课文的重点内容,必要时可以切入一次,再切入一次。 【示例】《孔乙己》教学片段: 师:大家从课文中找例子,说一说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的人,是一个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的人,是一个好喝懒做、偷偷摸摸、经常挨打的人,是一个迂腐的自命清高的人,是一个酒客,是一个“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师:“孔乙己与‘酒’”是本课表现人物的重要角度。现在让我们进入课文,品一品孔乙己平时到酒店喝酒的情节内容。(第一次切入) (师生活动)(教师过渡) 师:现在让我们再进入课文,品一品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节内容。(第二次切入) (师生活动)(教师小结) 于是教学用多次切入的手法引导学生进行了选点品读。 (三)预作铺垫,顺利推进 教学铺垫,是为了顺利进行目标教学而进行的引入知识、简介背景、预读课文、调动情绪等等降低坡度、由易及难、由远及近、渐渐引入的敷设工作。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做的事。铺垫可以用于课文整体的阅读教学,也可以用于课文局部的阅读教学,特别需要用于课文难点的教学。它更多地用于文学作品和文言诗文的教学。降低坡度,由近及远,敷远涉近。要有知识、情感的铺垫才不生硬。 氛围式 《珍珠鸟》有一只可爱的小珍珠鸟,请七嘴八舌地说:你眼中的小小珍珠鸟是什么样的小鸟?加“小小”二字,则学生会反复说,则活泼引出小主人公,可爱。 释难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要解决两问:何为“丧乱”“茅屋”。 《纸船》先要知冰心生平、写本文缘由及其温婉的魅力。 《金色花》《藤野先生》类先要给学生背景材料,以知人论世。 设例式 《雪》请听老师吟诵短诗:雪是洁白的,它悄无声息一路走来……当大地感谢它的壮美,它只有洁白的沉默。而后让学生再听一遍,谈一下感受。 伏笔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们的长辈读此诗很有感受:14岁刚读到这首诗就知道一辈子都不会忘,知道它不会离开脑海;17岁的学生读此诗很有感受:最喜欢其中两句在讲课最后环节设计“各抒己见”,则学生不由自主就会仿拟教师开课所举的例子。 (四)穿插交织,课堂丰厚 1.穿插引进,巧用资源 所谓“穿插引进”,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或靠近教学主线,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与课文学习相关的内容。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有穿插就有起伏,有穿插就有波澜,有穿插就有扩展,有穿插就有新的吸引力。 “穿插引进”可以通过知识卡片的形式进行,设计简单,效果不错。 阅读教学中的“穿插引进”有很多很好的“表达作用”。如: 1.插进简洁的背景资料,以自然圆润地导入课文。 2.分阶段插入简短的音像材料,以艺术地切分课堂教学的板块。 3.有机地插入简短的文字材料或音像材料,以增加学生对人、事、物、景的感受。 4.有机地穿插故事、音乐与画面等内容,改变教学节奏,活跃教学氛围。 5.贴切地插入配读短文,增加教学的厚度。 6.插入有关“示例”,对学生“举例说明”,让学生模仿学用。 7.结合课文内容插入相关的文化科学自然常识。 8.穿插阅读方法的指导文章,用资料助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学。 9.穿插教师的稍大段落的精彩演讲,以优化课堂情感氛围,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10.插入相关资料,烘托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件。 【示例】《与朱元思书》“穿插引进”教学方案的粗线条勾勒: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穿插知识卡片:字词积累) 三、朗读体味(穿插知识卡片:朗读要领) 四、美点欣赏(穿插知识卡片:课文欣赏) 五、美诗扩读(穿插知识卡片:课外美诗) 通过知识卡片的“穿插引进”,这一节阅读课做到了知识点落实,活泼灵动。 2.联读扩展,拓宽视野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或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余老师说,“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 【示例】余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联读教学设计: 他选了这几种教学角度进行联读思考:1、岑参诗联读。2、吟雪诗联读。3、送别诗联读。4、边塞诗联读。5、诗行体诗联读。6、军营诗联读。 这几种教学角度都是可用的,都可以用来设计精致的教学方案。余老师选择了“边塞诗联读”这一教学角度。 在这个联读教学中,学生会感受什么是边塞诗,感受祖国古代边塞视野的辽阔、景物的荒寒、风光的奇丽、征战的悲壮、拼杀的惨烈以及战友的情怀。这样的联读教学表现出的是一种宏阔大气的风格。 3拓展迁移,展示精彩 拓展迁移是从阅读出发,然后落脚到与课文有关的读、写、听、说、思、看……的课堂活动 余老师认为:运用"迁移式思路"设计教学,可形成诸多的"迁移创造"式的教学形式,可以使日常教学增添许多"花色品种",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更加活泼,更加有趣。 【示例】请看余老师的两篇练习设计: 《春》:文章写春花,还写了花下的蜜蜂与蝴蝶;写春风,还写了歌唱的鸟儿,吹笛的牧童;动静结合,较好地展示了景物的特点。学习这种写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尽量写得生动活泼些。 《谈骨气》: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然而也有一些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以上课例片段拓展迁移部分由读到写,由读到说,余老师通过巧妙的拓展迁移活动,真正实现了课内外的联动,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精彩舞台。 三、教学细节的诗意:细腻生动,美不胜收 1、选点突破,切入精准 下面是一份关于《再塑生命》的教学简案: 检查预习情况。进入课文学习。 一、选读课文,说理解的话 师:课文较长,但很美,请选取一段你认为最美的文字读一读,然后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学生选读,说一句理解的话。 二、速读课文,说概括的话 课文分三部分: 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唤醒灵魂。 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抽象事物——理解“爱”。 三、细读课文,说品味的话 用“我认为莎莉文老师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老师,我从文中 品味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用“我认为海伦•凯勒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孩子,我从文中 品味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四、说关于“爱”的经典的话 这份教学简案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过程全部浮在面上,没有一个明朗的深入的教学“点”。 余映潮老师认为,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之上,都应该有一两个、两三个着重用力的地方,或整体,或精段;或重点,或难点;或美点,或疑点;或结构,或语言;或人物,或手法等等。当我们把教学的视点集中于课文教学中的某个地方时,就带有“选点突破”的意味。 下面是余映潮老师的《再塑生命》教学策划: 教材分析: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语言表达有个特点,那就是“段落”写得很漂亮:表达生动,层次分明,情感丰富。很值得我们学用。 教学思路: 1.教学视点:精段品读。 2.教学角度:读中学写。 3.课文选点:文章中三个非常有特色的片段——“设喻描述”段,“概括描述”段,“细笔描述”段。 4.主要教学步骤: (1)课文中有不少表达精美的段落,建议同学们自己找一找,品一品,析一析。(意在让学生整体理解文意。) (2)教师进行教学示例。如“设喻描述”段:(开始切入)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发生意外。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教师示例:这一段话写得多生动、多有层次啊。第一层,作者先写茫茫大雾中航船的行进是多么的困难,这是用比喻的方式写出自己内心的无限迷茫。第二层笔锋一转,写自己“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这个设喻非常贴切,一个听不见也看不见的人,真是比大雾中的航船还要无助,只能在“心里无声地呼喊着”。第三层笔锋再次转折,写“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充满着见到“光明”的喜悦之情,吸引着读者看“下面的故事”。 (3)师生交流,引出其他精美段式。(切入深化) (4)深入品析,段式学用。(选点突破) 余老师的这个教学设计,紧紧扣住文章三个很有特色的片段,做到了选点突破,切入精准。 “选点突破”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深入细腻的品读教学、以达到深透理解课文某一方面特点的教学手法。它着眼于优化课文内容,着眼于精炼课文内容,着眼于整合课文内容,所以也是一种教材处理的基本手法。 2、指导朗读,灵动多姿 余映潮老师对朗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如: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将朗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将朗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 例一:请见余老师的《口技》“朗读课”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例二:余老师执教苏教版课标教材童话《七颗钻石》时的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这样朗读: 1、用童声来朗读,语速要舒缓,语调要清新。 2、请带着表情朗读,语音要甜美。 3、朗读地时候要有孩子们讲故事的韵味。 4、用重音地方式,用上扬的语调,读好故事中的几次“变”。 5、可爱的小姑娘感动着我们,让我们进行表演式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动。 这样的朗读指导比较准确地利用了课文地文体特点,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初一学生地年龄特点,教学立意有一定的高度且比较新颖,给学生一种渐入佳境的朗读感觉。 例三:余老师执教《紫藤萝瀑布》的第一个教学板块: 这个板块内容是“感受美——朗读美文”。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巧妙地剪裁课文,整合内容,组织起诗意盎然的朗读体味的活动。 1、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美文。 2、教师“整合”课文内容,引读课文,同学们再次感受美文。 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是这样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一株紫藤萝。请同学们以赞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同学们朗读) 师:这里的藤萝花是繁密的,生动的,活泼的,它们那么快乐,那么充满活力,那么富有美感。请同学们用喜爱的语调,朗读课文第六段。 (同学们朗读) 师:是啊,这美丽的花象征着生命的可爱,它缓解了“我”心中的悲痛,让我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让我对生命有了美的感悟。请大家用颇有感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第10段。 (同学们朗读) 这个朗读细节以“语调”为线索展开引读突出了课文最关键的段落,大体上显出课文的行文脉络和构思手法,重点突出,指导细致,时间俭省,形式别致。 例四:下面是余老师的《纸船》朗读设计: (1)请同学们用“温婉的调子”朗读这首诗。 (2)请同学们带着“水一样的柔情”进行朗读。 (3)请大家带着金子般的童心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这一个很细节化的立意很高的朗读教学设计,它不仅仅只是有序地推进,也不仅仅只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从它的第一步起就切入到作品的艺术风格,就将学生引入到优美动人的诗情之中。 3、品读评析,细腻深入 善于“品析”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它是建立在充分的品读的基础之上,重培养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 比如教学《故乡》,余老师引导学生品析文中之妙:一个场景之妙,两个孩子之妙,三处长烟管之妙,四处老爷之妙,五次无言之妙,第六个孩子之妙,七个苦因之妙,八个单音节动词之妙。 教学《荷塘月色》,余老师设计的品析话题有:《荷塘月色》中的写景抒情、《荷塘月色》中的融情入景、《荷塘月色》中的“心情”、《荷塘月色》中的描写手法、《荷塘月色》语言的音乐美、《荷塘月色》的动与静、《荷塘月色》的比喻美、《荷塘月色》的叠词美、《荷塘月色》的画面美、《荷塘月色》的结构美,用文学的语言评点一段话、用绘画的语言评点一段话、用音乐的语言评点一段话、用影视的语言评点一段话…… 很多时候,“品析”借助提问来完成,如:《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举例说明;阅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纸船》,并与冰心的《纸船》比较,谈谈你的感受…… “词句品析”也是余老师的拿手好戏。在教师示范的前提下,学生或独立地或合作地对课文中的词句进行评点,进行赏析。这是高层次的精细的读写活动,给人一种极为美好的感觉。 如余映潮老师教学人教版七年级《狼》“词句品评”活动的部分“成果”: 晚:特定的情境,说明当时已是路上无人,屠户处于无援境地。 缀行甚远:写出了狼紧跟人的时间之长,距离之远,写出了狼的险恶用心。 一屠、两狼:对比明显,写出了屠户身处险境。 投以骨:为故事的发展起了推动波澜的作用,也写出了屠户在想办法摆脱险境。 仍从:写狼的贪婪,得寸进尺,步步紧追。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甩不掉狼,形势紧迫,使人感到屠夫面临巨大危险。 并驱如故:表现狼懂得配合作战,屠户好像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地步。 恐,顾,奔,倚,弛,持: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写出了屠夫的心理、动作和神态。 眈眈相向:写出了狼眼光的凶残与贪婪,双方处于决一死战的相持阶段,气氛异常紧张,动人心魄。 …… 从教学形式看,以上几种方式融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于一体,学生的语言训练活动非常丰富。教材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例子,不仅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了一个范本,同时也为学生的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 正因为余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有了充分的品读、品析,所以余老师的课总是那么富有生气的、有血有肉。 4、教学手法,多姿多彩 1)巧作铺垫———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简介课文与作者之后) 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样的小诗呢?让我们听听几位成年人对往事的回忆吧:十四岁那年我读到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次读这首诗时我就知道,我不会忘了这首诗,它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十七岁时最喜欢的普希金诗句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首诗,已陪我度过许多难过的时刻,我喜欢这首诗,它让我体会到许多人生的哲理;这是第一首吸引我的诗,初中时读到的,很感动……我算是跟这首诗一起长大的吧。在课文开讲之后,教师没有急着把学生引进课文,而是宕开一笔,插进一些“读后感”。这个细节能够立即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更为巧妙的是它酝酿了课堂教学气氛,并为学生下一步的品析性发言预设了范例。 2)反复引领——《童趣》的“说话”教学: 朗读课文之后,教师说:同学们,课文第一句话是: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现在请同学们抓住“忆”字来概说课文内容,抓住“小”字来分说课文内容,抓住“趣”字来详说课文内容。 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教学手法设计,让学生抓住三个字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说”出课文内容,既思路清晰地展开了充分的课堂活动,又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了文意。 3)诗意讲析——《我愿意是急流》的讲析片断: 在“美美地品析”这个教学步骤中,教师小结了学生的发言,并就这首诗的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意蕴之美进行了诗意讲析: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意象的精心组合中蕴含着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如《沁园春•长沙》,意境崇高壮美;《登鹳雀楼》意境开阔;《再别康桥》,意境柔美;李清照的《声声慢》,意境凄美;《石壕吏》意境深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意境悲壮,《天净沙•秋思》意境凄婉,有的边塞诗意境苍凉……而《我愿意是急流》通过多组意象的铺陈,情感真率,一唱三叹,表现出的是一种优美清新的艺术境界。 教学手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三种教学手法的例举。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法,结合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习层次,不同的课堂搭配组合,更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5、教学语言,如诗如乐 如教学《七颗钻石》完后余老师小结:读起来,让我们心情激荡;说起来,让我们发现闪光;想起来,让我们思绪飞扬。这,既是对课堂教学过程 的小结,更让学生在如诗如乐的语言让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 余映潮老师非常重视教学语言的精美,从课堂的引入,到课中的衔接,到课后的小结,无不做到语言精美,如诗如乐。 这里还要特别要强调的是余映潮老师敏捷机智的课堂评点: 请欣赏余映潮老师单元复习课中的实录片段,学生们正在进行选词造句: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从这三十几个词里面选一个来造句? 生1:夜幕降临了,黑暗吞噬了这大地。 师:“吞噬”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2:鲜花在朝霞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师:好的,继续说。 生3:冬天是银装素裹的季节。 师:对,色彩出来了,继续说。 生4:母亲躺在病床上,面容憔悴。 师:嗯,面色不好,焦黄焦黄的。 生5:一弯冷月,挂在深邃的天空。 师:哦,很有意境。 生:太阳出来了,大地沐浴在一片阳光里。 师:好,又用了一个“沐浴”。 生:讨论会上,大家各抒己见。 师:对,你们看,雅词用起来的时候,语言表达的力量就不同了。 生:大风摇曳着小树。 师:“摇曳” 用得很准确。 生:我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 师:“萌生” 就是产生了,但比“产生” 来得好听一点。好,我们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 |
|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