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今天是:
095.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作者:杨高旺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3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 杨高旺

 

在河北师大余映潮语文工作室的活动,我参加了两次做课,得到了余老师的当面点评,获益良多。

第一次是参加2013415日的活动。在河北师大国培楼201室,我执教了冀教版的《黄陵柏》一课。

当初接到讲课任务的时候,自己还没太在意。等到一查资料,才傻了眼。网上、书上、杂志上,关于《黄陵柏》的参考文献,几乎没有。我想到林岩老师提倡的“裸备课”——于是,我先用纯文本的、纯静默的方式,不借助其他资料,和课文作了最直接的对话。一遍、两遍、三遍……渐渐地,文中“黄陵柏”的形象在我脑中逐渐清晰起来,文章不仅有生动有趣的介绍,还有含蓄而深刻的人生感悟。作者是将柏树当做人、将柏林当做社会来写的。

——但是,我想,这些学生也会读出来的。语文教师的任务,是要向学生揭示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本奥秘。语文课不是教“内容”的课,而是教“形式”的课,更准确地说,是教“怎样从内容到达形式”的课。所以,解读课文最关键的,还是文章的语言。接下来,我捧着书,像农夫犁地一样,又把文章的字、词、句、段翻了个遍,直到闻到土里的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

光有文本解读是不行的,还要结合学情,进行一次“教学解读”。在课堂的主体部分,我建议同学们从以下角度品析文章语言的美好:1、句式特点,2、修辞方法,3、写作手法。

下面,是我在“教学解读”中梳理的备课笔记:

《黄陵柏》之美,美在句式的对称:

·阴面少枝无叶,阳面枝叶却繁极密极。

·从上看不见干,从下望不着天。

·不为高大,但求雍容。

·大半被松鼠拉去,小半被麻雀叼走。

·经营着庄严,建筑着气势。

·老者已断上身,小者一身浅绿。

《黄陵柏》之美,美在拟人的贴切:

·顶端是一丛三角形状的柏朵,似乎是拉长了脖子,向山上仰望着什么;下边的柏枝便垂垂下来,又像在做着无可奈何的手势。

·在四面来风之中,执着八方盾牌,步步为营地向空间进军。

·仅仅几朵枝叶,落地时却平面伸来,作求拜状。

·头顶三丝四丝柏朵,宣布着自己并未死去,安详得却如停驻的云。

·它们存心是来拥挤的,目标就在天空,比试谁第一个到达。

·太富裕了,使它养成东拐西歪的懒散习气;太自在了,左顾右盼地尽长了岔枝。

《黄陵柏》之美,美在比喻的生动:

·这柏如伞一样,光光的身子上,突然顶一蓬枝叶,圆圆坨坨的。

·如悠悠的云,日光下泄,倩影便款款落地,如动画一般,显出如狮,如虎,如隼的万般形象。

·如弓一样俯在地上,背上暴露着一个接一个的疙瘩,似人的脊骨,身下却裂开来,是蚂蚁的天国。

·用力太过度了,根如淤了血的手指,青而黑,黑如铁。

《黄陵柏》之美,美在手法的传神:

·作者是将柏树当做人,将柏林当做社会来写的。在作者笔下,树的世界也呈现出人生百态。写各种类型的柏,实际也是在写各种类型的人。

总之,《黄陵柏》句式多变,语言精美,手法生动,意味深长。表达了作者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人生的感慨,对自己人生的审视与自勉。

语文教师欲培养学生丰富敏锐的语言感觉,读写结合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由于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我想到了余映潮先生“课文集美”的教学方法,最后一个环节,不妨让学生运用文章的句子,回答课文结尾的两个问句:我站在这里,也是一棵柏吗?面对着我民族的始祖,我会是一棵什么样的柏呢?

因为是借班上课,我想,教师的示范作用也许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感触。于是,我捧起课本,又一次和贾平凹先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下面,是笔者的读书笔记,也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学会表达的一个例子:

爷爷务农,爸爸教书,小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一棵山下柏。腰身弓弓的,奋命地向上长着;在生活的这棵大树上,每一条枝,每一根节,都表现着十分的努力。

求学之路是艰难的。小学、初中、高中,同桌、同窗、同学,他们存心是来拥挤的,狭窄的面积,似乎永远没有安全感。自己就像是一株挤柏,目标就在天空。

大学没考上,步入了社会。才知道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如弓一样俯在地上,别人却把你的身子当做椅,男者,女者,全骑上去,一压一摇,作晃板的快乐。屈柏,就是我。

似乎是与生命开了个玩笑。打了两年工,我又做起了代课教师。教了两年学,我考入廊坊教育学院。就像是雨后发芽的芽柏,以短暂的生存证明了其无比的力。

2000年毕业,回乡镇教书。2002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教育局,成为一名教研员。新岗位,新要求,研究、指导、管理、服务……就像风头柏,经营着学问,建筑着力量。在四面来风之中,执着八方盾牌,步步为营地向空间进军……

人生终有谢幕的时刻。山下柏、山顶柏、柏中柏,最后都会成为朽柏。但愿,我们宣布自己死亡的时候,安详得能如天上停驻的云。

余老师在点评我的课时,首先肯定我做出的努力,《黄陵柏》一课属于难文的教学,没有参考资料。认为我设计的三个学习任务:初读课文,明结构;细读课文,品语言;悟读课文,探主题,三个板块,层层推进,越上越精致。每个板块都有感叹句领起,三个感叹句相互照应,对学生带来无形的感染。而且,老师的语言很简洁,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朗读课文,品词论句,独立思考,动笔写作。最后一个环节有一定的创意,是执教者精心构思的结果。总体而言,这是一节很稳当的课。但是,整节课还存在“直”的弱点。这是一篇咏物的文章,抒情方法是含而不露,意在言外,韵味悠长。执教者把自己说成各种柏,这样不好。文本的意味是任你揣摩的。细部弱点:一是老师情感的氛围没有调控好。老师的情感要有微妙的变化;二是没有进行很好的朗读训练。

最后,余老师提出了新的教学创意:

第一步,寻找文章的结构之美。

1、文章最后一段和前面隔开。请同学们思考,说一说空白段的作用;

2、默读全文,圈点勾画,说说文章哪一个句子,哪一个短语笼罩全文?(柏的好多妙事;众生相)

第二步,朗读课文的12段,请同学们证明课文的12段的结构是一样的。(概写一笔,细写几笔)

第三步,任选片段,赏析这个片段的结构之美和韵味。

结尾,每个人选背自己喜爱的片段,下课。

随后,我根据余老师的点评重新设计了教学。

我反思自己这次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课堂结构比较“散”,没有一个贯穿的点,一条清晰的线。课中活动比较“淡”,对学生语言品析的训练力度还不够。文本解读比较“浅”,还达不到与作者深层次的对话,对贾平凹作品的语言涵泳不够。教学语言比较“硬”,多年不上讲台,师生的对话味没了。余老师的点评让我明白了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要做到优化教材处理,强化能力训练,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诗化教学语言。

 

第二次是参加20131126日的活动。在河北师大国培楼201室,我执教了人教版的《老王》一课。

最初的备课,我拟定的教学创意是利用课文训练文学欣赏能力,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了解命运之“悲”—— 读课文,体会人性之“善”——读课文,反省灵魂之“愧”。活动一让学生阅读课文1——4段,完成文意把握:说说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活动二让学生阅读课文8——16段,品味这一部分语言的表达之美。活动三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一个话题:究竟是谁的“愧怍”?余老师给我的批语是:比较散。头大尾小。越写越没有劲。

看到这几个字,我诚惶诚恐,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活动一:说一说“不幸的人”。给学生两个话题,话题1:老王是怎样的不幸?细细品读23段,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老王的不幸。话题2:杨绛先生是不是幸运者?比较阅读第1段和第6段,第5段和第7段,思考人物命运有没有变化?

活动二:品一品“对答的话”。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找出“老王和我对答的话”,并仔细体会其言外之意。进而归纳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有以下特点:答非所问,转移话题,难以明言。

活动三:写一写“愧怍之情”。话题: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前的心绪、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写完这篇文章后的心态,想一想,杨绛为什么写《老王》?关键词:时代,组织,善良,愧怍,悲悯,尊严

在学生作文交流后,教师出示自己的创作,与学生分享。

相遇

——读杨绛的《老王》

相遇,是一个美好的词。

世界多么大,宇宙多么浩渺。

在生命的某一个时间,我们彼此相遇。

或交叉,或折叠,或平行,或先后。

杨绛,老王,一个大学者,一个蹬三轮的苦力。

偏偏,

相遇在那个“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的动弹不得的时代;

偏偏,

相遇在那个“把自己降格为‘货’”的非人的时代。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

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看不清、不要钱、大鸡蛋……

孤独的人带给别人以温暖,

无助的人带给别人以力量,

老王的存在,

给文革的黑夜带来一束人性的光芒。

常坐车、说闲话、鱼肝油……

处困境而常怀悲悯之心,

经苦难而不忘愧怍之情,

杨绛的文章,

在岁月的荒野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

当善良和善良相遇,

当苦难与正义同行,

世界便是一片温暖,

花开自在,宇宙庄严。

余老师在点评我的课时,认为我安排的三个环节,活动形式有变化,从说、品、写等角度训练学生能力,整体上具有抓住关键,设计话题;品析对话,赏析细节的优点。在修改点上,余老师建议我还要增加铺垫的内容,把文本讲清楚,增加课文教学中的积累,凸显作者写人叙事最重要的部分的品质。在教学技能方面,余老师建议我少用碎问推进教学,要通过设置话题,设计活动,利用课文训练学生能力。

最后,余老师提出了新的教学创意:

第一步,教学铺垫(厚重铺垫)。

第二步,文意把握。据文阐释:“三轮”二字,非常重要。活动形式:说。

第三步,故事精读。细节欣赏:“愧怍”之意,全在文中。活动形式:写。

随后,我根据余老师的点评重新设计了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工作室活动,余老师也讲了《老王》一课。余老师在进行了厚重的教学铺垫后,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一段话”分析,课文第一段的作用分析。从而引出:“三轮”二字,笼罩全篇。

活动二:“一段话”品味,品味课文第四段的表达技巧。从而引出侧面描写、首尾呼应的手法以及用两个“生活瞬间”表现人物生活状况的写法。

活动三:“一个部分”欣赏,品析、欣赏第8段到课文结尾。让学生深深体会这一部分字、词的表现力。

对比余老师的课堂,我愈发感觉自己的微不足道。古诗云:“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余老师的课令我眼界大开,豁然开朗。感谢余老师,把我们引领到一个辽阔、纯美的语文世界,那里,碧桃满树,流莺比邻,水草鲜美,落英缤纷;感谢余老师,让我们在偏安一隅中惊觉,在盲人摸象后顿悟,他让我们走出谬误和表象的跋涉,走进深度的专业修炼,最终完成一次绚烂的涅磐。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