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今天是:
099.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作者:张静茹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13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顺平县教育局教研室  张静茹

 

2011年11月2日,河北师大“余映潮语文工作室”一次活动上,作为工作室的学员,我上了一节研讨课,题目是余光中的《乡愁》。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大的场合讲课,尤其是台下坐着余映潮这样的语文教育大家,很是紧张!

这个课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整堂课分为四个教学环节:听读---朗读---品读---续写

教学铺垫:

1.在课前3分钟播放费翔演唱的歌曲《故乡的云》。

2.提问:同学们,歌曲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思乡)

     顺势导入:是啊,离家的日子越长,思家的情就越深。台湾离开大陆已孤独的漂泊了五十多年,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却一日未减。下面就让感受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3.板书课题、作者。

活动一:听读

1.一听,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请用“从诗中我感受到了                     ”的句式说一句话。

2.作者及背景介绍

    3. 二听,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活动二:朗读

     1.老师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

2.学生自由朗读

3.一生试读,让学生讨论评价。

4.教师小结:

(1)读出节奏与重音

(2)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把感情加进去。

活动三:品读

1.再读课文,讲授诗歌中意象的有关知识。

2.思考:你最喜欢哪个意象?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活动四:续写

        再次朗读课文,请同学们续写本诗。

课后,余映潮先生对我的课作了这样的点评:

第一, 教学思路清晰。“听读---朗读---品读---续写”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有序展开,前一环节是基本上都是为下一个环节服务的。

第二, 老师运用了一些手法,比如,听后谈“从诗中感受到了        ”,

这是热身,有一个大致的文意把握,顺势引出背景的介绍,进而进入朗读的指导,朗读指导比较到位。赏析的设计是让学生思考“最喜欢哪一个意象”,切口很小,又能引发学生讨论的主问题,因此学生有话可说。

第三, 这节课对学生进行了灌输,如:意象、背景、表达重点等。在知识的

教学上做出了一些努力。

第四, 整堂课有读,有思,有品,有写,起承转合比较自然,老师语言要言

不烦。

不足的是:

在厚度上还需加强。教学内容比较单纯,讲余光中的作品要讲究厚度,看起来朴实无华,但能在众多乡愁诗中脱颖而出,一定有其独到之处。比如诗歌的形式美、时空美、音乐美、升华美,更重要的是诗歌的抒情方式,既像是叙事诗的抒情,又像是起兴式的手法。

再比如,什么是乡愁诗呢?余光中写这首诗时心中的情节是怎样的?还有诗歌的美点欣赏,可以由两种形式表现:一种是师生互动讨论,总结提炼美点;一种是朗读品析之后,教师的讲析(形式美、主题美、音乐美、升华美)。

在点评的基础上,余老师还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创意:

《乡愁》的研读,以乡愁诗导入,以乡愁诗收束。即乡愁诗联读的方式,用几首乡愁诗联在一起教学,当然以余光中的为核心。

我在余老师的指导之下,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保留了原来的四个板块,上课伊始吟诵国民党元老之一的于右任先生临终前写下的眷恋大陆家乡的哀歌《望大陆》,引出乡愁诗的概念,顺势导入余光中的《乡愁》的教学。朗读环节,加强了朗读细节的指导,除了语速、语调、停顿、重音,还细化到“这头、那头”用口语读出距离感,“啊”的变音等。最后以台湾诗人非马的乡愁诗《醉汉》总结收束教学。

重新优化教学设计后,我又重新讲了一次,学生参与积极,朗读有味,思维活跃,教学效果较之前好了许多。

余映潮先生的点评,让我收获颇多。首先,对于浅易简短的文章,要深入挖掘教材、作者以及作品丰富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深刻领略到作品的美,从而真正实现联系生活、拓展教材、举一反三的例子效应,最终达到语文学习是为了领略语言与文学之美的境界。其次,要想实现浅文深教,对文本的细致深入的研读是基础,是前提,否则,教学占位就会偏低。第三,同类或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联读,是拓宽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厚度,挖掘教学深度的有效方法。第四,强化学生活动,才能加大教学的力度,学生的活动有密度、强度、力度、效度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