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潮水之家 >> 余映潮工作室 >> 正文 今天是:
118.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作者:崔虹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5/23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鄂尔多斯东胜区实验中学  崔虹霞

 

2010年5月20日,全国中语会实验中学专家工作室第三次培训活动,我讲授鲁迅先生的名作《社戏》。

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品读美文,领略美景

1.自由朗读“夏夜行船”的有关段落,体会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的美景。

2.注意把握语速和感情。

活动二:赏析美文,品味美词

再读“夏夜行船”的有关段落,请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

示例:我觉得“朦胧”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月光的若有若无的色彩美。

提示: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如气味、声音、心情、动态等方面来进行品味。

活动三:联读美文,借鉴写法

1.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优美,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独特的韵味,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真是情景交融啊。我们还学过类似的优美文章,如:

片段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片段二: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这些精彩的描写,是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借鉴的,请大家领悟、归纳这些美文的写作特色。

总结: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写景。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情景交融。 

 

余老师这样点评我的《社戏》教学设计:

值得欣赏的环节是“美美地品”(用时18分钟左右),力量集中在了一个片段上,学生的发言也让人满意,比较有深度;

引起思考的问题是文体的教学特点,联读教学有创意,精致,但与小说有什么关联?与《社戏》中重要的表达作用有何关联?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作用要远远大于散文,所以这节课的欣赏只停留在感官上,差一点深度。

 

2013年4月26日,整整三年之后,我再次接受余老师布置的讲课任务,我决定再讲一次鲁迅的《社戏》。原因有二,首先是因为这篇文章实在太经典,而不能把经典的魅力传递给学生我认为是语文老师是失职;另外的原因就是回头再看自己当初的设计实在是太浅太幼稚,三年过去了,自己到底进步了多少?我想通过同样的课文检测一下自己。

结合余老师的评课和自己对课文的反复研读,我将这次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讲深主旨、讲出小说的味道上面,于是有了这样的设计:

活动一:诵读 探究深情

1.学生诵读课文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2.讨论“戏到底好不好?豆到底好不好?”

(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去探究发现,尽量让学生多说,老师少说或不说)

从社戏的内容来看,并不精彩: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轮番出场,

“我”想看的没看到——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最愿意看的蛇精、跳老虎“等了许多时都不见”;“我”看到的多是不感兴趣的——小旦“咿咿呀呀的唱”,小生却“很老”,老旦“是我最怕的东西”,偏偏“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来唱,在“我”看到他“将手一抬”,以为他“就要站起来的时候”下场去的时候,又“仍旧”唱;当晚“算得最好的一折”就是“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被鞭打了。

从孩子们的反应来看,社戏本身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是很小的:“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只想通过喝豆浆来提神;年纪小的“多打呵欠了”、年纪大的“只管自己谈话”,戏台上的表演已经不能收在眼里;双喜他们“破口喃喃的骂”,终于 “熬不住了”,在骂声中回转船头,离开赵庄而去。

至于那晚的豆,只是一些未经挑选的、带着露水的普通罗汉豆而已,并未有什么特殊之处。

活动二:研读  感悟主旨

1. 那么,《社戏》中其实最“好”的到底是什么?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谈,比如人性的美好,童真的美好,人与人之间关系和

谐的美好,人群的美好,景物的美好,过程的美好……

由景物的美好顺势引导学生赏析本文11——12段、22——23段两部分景物描写的高妙之处。如感官的调动、修辞的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等等。

由人群、人性的美好,引发学生们讨论谁是《社戏》中最好的人?进而带动对文中几个重点人物,尤其是双喜的形象分析。

2. 归纳总结《社戏》“好”的实质。

故事好

人物好

景色好

3.由此可见: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其实是作者对美好的童年、美好的人性、美好的自然的恋恋不舍,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请同学能仿照课文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说一段话,以体现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示例: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看过那么美的风景,也再没度过那么美好的时光了。

示例: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遇到那么好的人,再没听过那么好的故事了。

 

整节课以“社戏中的好”为主问题展开教学,避免了很多无效的碎问碎答,为课堂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而且这样一以贯之的教学线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一下子找到了抓手,并凭借这个抓手将课文一步一步读深、读美。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的状态是较之三年前的讲课最让我有成就感的进步,我觉得学生在课堂上能说、愿意说、主动表达自己的思考成果最能看出教师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是否点燃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只有在这样的设计基础上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生成,才能有集体训练,才能追求“课堂积累丰厚的教学境界。

在这一点上,我的这一节课也获得了亲爱的余老师的认可,他这样评价:

优点:很有创意,有线索——“好”字贯穿全文,有味道,有美感,这是很好的话题,利用主问题,强调集体批注。

启迪:集体论析文中情致。

 

当然,这样的设计业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尤其是教学细节上的问题,如手法单调,没有注意细节性手法的运用等等。这些问题,说明我在教学研究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其实,余老师直接和间接指导我上了很多课,很多好课。余老师的精神境界和学术造诣让我深深折服,所以,每次面对余老师布置的作业,我都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总觉得如果我没有认真的去备课、上课,我就对不起余老师苦心孤诣般的教学指导。余老师从未放弃对我这样教学功底浅薄、教学思维呆板的笨学生,我又有何理由不竭尽全力的让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呢?

2009年冬天到现在,我们跟随着余老师一起走过了五年的时间,这五年,是我教学生涯中进步最快的五年,也是我人生成长最丰盈的五年,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教学技艺的皮毛,如果我知道了教材阅读的重要,如果我明白了无论做人做学问都要有咬牙坚持的勇气,我都得感谢我的恩师余映潮老师!

一直跟随着余老师不断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努力成长,让我感到幸福非常。

文章录入:陈敦桥    责任编辑:陈敦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