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苏教版教案 >> 苏教七下教案 >> 正文 今天是: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
 
    同学们见过珍珠项链吗 ?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是靠什么贯穿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身上的衣服又是靠什么连缀起来的?靠的是线索;我们写记叙文也是这样。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这些材料靠什么把它组织起来?靠的也是线索。写记叙文离不开线索。如果记叙文中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学习知识短文

   学习知识短文《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明确线索在记叙性文章中的重要性,了解设置线索的几种方法和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交流

回顾这学期学过的课文,说说哪些文章的线索是最清楚的?分别是什么?

如《柳叶儿》、《社戏》等,进行分析讨论,加深领会。)

练习题目提示 

   课文所给定的前两个题目学生任选一题。

   第一题:本题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中选择一件事或一个人来写。取材的范围很广,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可以写。要做到条理清楚,文脉贯通,就要确定好线索。线索的确定不是凭空而来的,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些都必须在动笔之前深思熟虑。

   第二题:要求学生运用几件事来表达一个中心。几件事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有一根贯串线索。这根线索就是自己和小伙伴彼此的了解不断加深,两人的友谊在逐渐加强,要以这根线索将全文的内容组织在一起。这篇作文所写的内容是对以往美好生活的回忆,字里行间应充满真情实感。

学生按要求写作

要求:1.先明确自己的文章线索是什么,要表达什么,写在作文前,然后再写文章

2.用一根线索贯穿文中的材料。   3.自拟题目,文章生动,中心明确。

 

 

口语交际

劝告

●○任务分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部分要求学生学会“劝告”。劝告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一种口语交际形式,是一种由心理置换到心理相容的说服过程。劝告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方能达到明辨是非、告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劝告时,双方应是处在平等的地位,决不可以以势压人,以理压人,要心理相容,让对方口服心服。

●○活动目的

了解什么是劝告并学会劝告

●○活动设计

     首先自渎短文《劝告》,了解什么是劝告,掌握劝告的技巧。

     创设情境,让学生来表演,学会劝告。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

楚庄王想攻打陈国,使人去探听陈国的情况。使者回来说:“陈国不能攻打啊!”楚庄王说;“为什么?”使者回答说:“陈国的城郭很高,护城河很深,物资积蓄得很多。”

宁国却认为陈国是可以攻打的。他对楚庄王说:“陈是一个小国,却积蓄很多,说明赋税多剥削重,那么人民肯定怨恨在上位的了!城郭很高,护城河很深,那么人民肯定筋疲力尽了!起兵攻打它,陈国是可以轻易到手的。”

楚庄王听从了这番劝告,于是攻占了陈国。

教师小结:宁国运用归谬推理,抓住使者的话,从中引申出与现实相矛盾的判断,有力地劝告楚庄王可以攻打陈国。今天,我们就来聊关于“劝告”的话题,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碰到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情境,我们该怎样学着劝告呢?

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并表演

1.  学生用简要的语言创设出需要劝告的事。

2.  小组交流解决,并选择出最棘手的一件事准备全班交流。

3.  小组合作选择他组的一件事,讨论交流解决,准备情境表演。

4.  全班交流、评价。

(明确:老师作为合作者参与者也可加入某组讨论,并也可提出自己棘手的难以解决的事。)

参考问题:

1.王华和李明是同桌,一次,两人为了桌子的“三八线”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作为同学的你,该如何劝告两人和好呢?

2.小丽参加了班上组织的“一帮一”活动,每天帮同学小萍补一小时英语。小丽母亲得知这件事后,坚决反对,理由是这样会影响小丽的成绩。如果你是班长,你会怎样去劝告她母亲呢?

3.李大爷是幸福花园1102室的居民,平时好清静且入睡时间较早;楼上的小丁是位开朗好热闹的小伙子,平时总有许多朋友来他家串门,有时会玩到很晚。为此,楼上楼下没少交涉过。有一天,矛盾达到了“白热化”。此时,作为本幢居民的你,会怎样去劝告双方呢?

●○活动小结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为主体的共同体验,引起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真正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劝告,以及劝告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文章录入:dlzxxiangzy    责任编辑:dlzxxiangz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