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
|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试题练习 >> 中考复习 >> 正文 | 今天是: |
巧解巧练12 文言语段阅读 | |
作者:发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4 | |
11.(6分)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若将其拍摄成MTV,请根据小令的意境,把画面的创意设计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单元小结
考纲焦点
1.和虚词相比较,实词更为重要,须从如下四个方面把握:①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③常用通假字;④常用实词的活用情况。 2.文言诗词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3.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将有新变化:从内容上看,新增加了默写名句名篇和文言文翻译的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文言文阅读实际能力的考查;从结构上看,最明显的变化是调整了主观试题的比例,将部分客观题改为主观题,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这无疑会对中考有一些影响。 解题档案
1.仔细梳理出全套教材中60-80个重点文言实词的词义、10-15个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义、30-40个双音节文言词的词义,“整体”揣摩、辨析,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是文言实词虚词应考的万全之策。 2.文言诗词的鉴赏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①诗歌的分类;②熟悉格律诗的基本规律(压韵、对仗、平仄等);③诗词的“点睛”之笔;④古诗倒装的句法特点;⑤诗词的诵读。 3.文言语段的阅读主要抓四个方面:①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②理解分析文章的内容;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和态度;④联系实际的简单运用。 活题巧解
【例1】用“|”给文中划线文字断句。(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选自[明]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吉林省2001年中考题) 〖分析〗句子表达了几层意思,就可以断为几节。 〖答案〗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易错分析〗理清句意是断句的关键。 【例2】对下面两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 (甲)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甲诗首句以古来志士悲秋入手,反衬“我言秋日胜春朝”。 B.甲诗三四句以鹤入诗,赞别开生面之秋气,又以鹤自喻,表达不屈之志。 C.乙诗一二句叙述,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的人和事迹的慨叹。 D.乙诗三四句描写,“深锁”绘出了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中的哀怨和孤寂。 〖分析〗这是两首诗的“连读”,较之单首诗词的品析“开口”要大,难度有所增加。 〖答案〗D 〖易错分析〗读懂这两首诗便能准确判断。如果遇到两首诗的“比较阅读”,还须认真比较其异同方可答题。 【例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选自《岳阳楼记》) 1.选出词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 而:感极而悲者矣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 其:其喜洋洋者也 其一贫,其一富 C. 以:不以物喜 而吾以捕蛇独存 D. 然:满目萧然 然而不胜者 2.选出举例不当的一项 ( ) A. 这两段文字多用骈句,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就是。 B. 文中的句子对仗工整,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是。 C. 文中有的语句相沿已成为成语,如“一碧万顷”、“心旷神怡”。 D. 文中有些句子高度凝练而又描写细腻,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就是。 3.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 霏霏、冥冥、郁郁、洋洋的意思分别是:雨雪繁密的样子、昏暗的样子、颜色翠绿的样子、意气风发的样子。 B. “去国还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C.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 D. 这两段文字一喜一悲,一明一暗,一阴一晴;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4.选出对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 ( ) A.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前句写沙鸥飞翔停歇,后句写鱼儿畅游水中) B.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前句写芳草新鲜美好,后句写落花繁多交杂) C.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前句写莲香益于远播,后句写莲形细高挺拔) D.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树林茂密成阴,后句写鸟儿到处鸣叫) 〖分析〗这是文言文阅读的经典题型。 〖答案〗C B A C 〖拓展延伸〗中考题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这道题就指导我们,语文学习要注重积累,特别是文言文的学习,厚实的积累既是应试的利器,更是今后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 【例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二章》) 1 文中加点的“池”“兵”“至”“畔”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水池 兵器 到达 叛徒 B 护城河 兵器 极点 背叛 C.水池 士兵 极点 背叛 D 护城河 士兵 到达 叛徒 2 下列语句中的“故”与“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故”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既克,公问其故 B 桓侯故使人问之 C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A永洲之野产异蛇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天时不如地利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B. ①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D. ①委而去之 ②有孙母未去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环而攻之而不胜 C.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6.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 B.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离 C.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D.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风震天下,并不是因为武力的强大 7.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8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 A 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 施行“仁政” D 统治的方法 9.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 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 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 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10.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成语。 ①多助之至: ②失道者寡助: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
文章录入:liyan4812180 责任编辑:liyan4812180 |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