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苏教版教案 >> 苏教七下教案 >> 正文 今天是: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于建国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
 
课前准备

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的原因。

3、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内容

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œ 教学设计

è 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

朗读崔颢《黄鹤楼》诗导入新课: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关于黄鹤楼的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则来学习一篇关于黄鹤楼的古文。

 


è 检查预习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原因。

 


è 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通过刚才大家的发言已经初步了解了中国的三大名楼,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翻译课文①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页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内容。②学生

互相质疑提问。③检查翻译情况,纠正错误。

3、说说你对黄鹤楼的总体印象或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可从外观和建筑的特点等方面来谈。)

 


è 精读评析

教师指导语: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集体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2、文章最后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侧面写出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3、你觉得文章在写作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

 


è 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课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和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è 课后学习

积累文中的字词,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è 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命名由来——所见所感——地位价值

 


(设计/黄雪峰)

 

 

 

 

●○ 教材简析

这篇短文,着重介绍了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本文按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介绍了于园,先写前堂的石坡,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药,接着写后厅的池塘,池塘中的奇峰绝壑,再写卧房槛外盘旋而下的沟壑,最后写园后水阁、小河、灌木、禽鸟。这样写来层次井然。语言上雅俗兼用,十分传神,极有表现力。

●○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说明的方法。

●○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能解释、翻译一些难句。

2、欣赏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奇、美。

●○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熟读课文。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内容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œ 教学设计

è 导入新课

朗读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图片展示)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进到友人的园子了吗?很遗憾,他没能欣赏到满园春色,只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但是今天,我们却可以跟着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去一家叫于五的富人的园子里神游一遭。

 


è 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张岱。

明确: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

正音: 葆生  艇子  芍药    啾唧    无憾

 


è 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刚才我们朗读了课文,扫除了字词障碍,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2、同桌对译课文,把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同学解答疑难,老师点拨纠正。

 


è 精读评析

教师指导语:通过刚才的翻译,同学们已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下面请大家再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录入:dlzxxiangzy    责任编辑:dlzxxiangz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