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材 · 经典阅读 · 语文期刊 · 作文与考试 · 备课资源 · 语文影音 · 语文名师 ·

 |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下载中心 | 交流中心 | 备课中心 | 

·映潮教艺·映潮导读·映潮导写·映潮备考·潮水之家·教研视野·
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潮 >> 文章中心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苏教版教案 >> 苏教七下教案 >> 正文 今天是: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于建国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
 
1、文中写“于园奇在磊石”,“磊石”奇在哪里?  

(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  

2、通过写“磊石”的奇,体现了于园的什么特征?  

3、作者说:“至于园可无憾矣”欣赏了于园之后,你感到是否还有遗憾?  

4、你最喜欢于园景致中的哪一点?谈谈喜欢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  

5、作者带我们去于园“神游”了一番,你对于园的总体印象如何?你“神游”时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思考、分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è 拓展迁移

教师指导语:本文按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写了于园,先写前堂的石坡,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药,接着写后厅的池塘,池塘中的奇峰绝壑,再写卧房槛外盘旋而下的沟壑,最后写园后水阁、小河、灌木、禽鸟。这样写来层次井然。

请同学们学习《于园》按空间顺序写作的方法,观察一下校园中的假山池水(或校园一角),以此为据,写一篇介绍景物的小作文。

学生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并作出评价。

 


è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于园的奇特之处,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美。

 


è 板书设计

                          前堂石坡:   以实奇

     于园   奇在磊石     后厅大池:   以空奇

卧房槛外:   以幽阴深邃奇

园后水阁:   如深山茂林    

 


(设计/黄雪峰)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二)

●○ 任务分析

本文是诵读欣赏,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应侧重于引导。可让他们在自主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在讨论交流中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在拓展阅读中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

3、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领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自己体会、欣赏,边读边点评,作较为深入的赏析。

●○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后的点评,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优美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œ 教学设计

è 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有到过北京的学生吗?能谈谈你对北京影响深刻的建筑吗?(没去过北京的同学,可以谈其他地方的建筑。)

 


è 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文字的内容。

 


è 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天坛》一文说明的建筑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

2、《古罗马斗技场》一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斗技场的哪几部分?斗技场的用途是什么?

3、比较《天坛》和《古罗马斗技场》两文,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4、《昆明的花街》一文“花街”有什么特点?你还可以用哪些诗句来形容花街?

5、《苏州小巷》有什么特点?和我们家乡的小巷有什么不同?

 


è 精读品析

教师指导语:刚才我们通读了这四篇文章,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完成下面教学任务。

1、四人一组,每人负责精读一篇文章,找出文章中好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组内交流,推荐分析好的同学全班交流)

2、分析比较这些文章成功的成功之处。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每人至少讲一点)

 


è 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语:通过刚才的赏析,我们已经了解到课本中文章的成功之处,同学们课前也搜集了许多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现在请你们再读一下这些文章。看看这些文章是否有我们刚才分析的成功之处?(四人一组,交流评价)

那么你认为写好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è 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今中外许多建筑的奇特之处,还知道了写好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应注意的方面。

 


è 课后学习

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的说明顺序、生动的语言,描写公园一景。

 


(设计/黄雪峰)

 

   

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 写作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2、学会运用生动准确、富于变化的语言去表达事物的特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文章录入:dlzxxiangzy    责任编辑:dlzxxiangz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uyingchao.com
    语文潮⊕余映潮教研网